.

张家口新市民谁拥有这个身份和标签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8708944.html
                            

一城一池,一方沃土。

一朝一夕,努力追梦。

张垣大地因历史而厚重,

张垣风貌因改革而精彩,

张垣精神因奋进而闪耀,

张垣人民因时代而不凡。

张家口,

她独特的魅力历久弥新,

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外来人口

奋斗、落户、扎根、追梦。

“新”“旧”碰撞,

“新”“旧”交融,

“新”“旧”共生。

“张家口新市民”,

成为这群人共同的身份和标签。

他们或是摊贩,或是月嫂,

或是医生,或是创业者……

他们是一群我们不曾了解的陌生人,

他们又都是我们熟悉的身边人。

他们成为城市新的力量,

用青春和热血点燃城市的激情;

他们成为城市新的血液,

用勤劳和智慧加速城市的脉动;

他们成为城市新的象征,

用热爱和奉献描绘城市的色彩。

新时代车轮滚滚向前,

新时代新风扑面而来,

这就是张垣新市民,

融入建设美丽张垣的又一支生力军!

王倩:此心安处是吾乡

9月2日,记者来到张家口慈善义工联合会。走进大厅,一个身材苗条、个子不高的女生迎了上来:“马记者吧!我就是王倩。”声音清脆,脸上满是微笑,“第一次来吧!这里就像我的第二个‘家’。”随后,她径直把记者带到二楼会议室。落座后,记者同王倩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一样,畅快地聊了起来。

■缘份

王倩津津有味地聊起了与张家口和奥运会的缘份。

“年,我以河南省全省文科前三名的成绩被保送北京外国语大学就读,还没到学校报到,便有幸成为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名志愿者。”那年,王倩人生第一次成为奥运志愿者。

每天早早起床,晚上10点才回到学校,一站就是一天,话要说一箩筐,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每当得到外国友人的称赞,心里很甜。从那以后,一颗志愿者的种子便在王倩心中萌发了。

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式,王倩又申请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巧合的是我成为奥运方阵的一员,第一次近距离与奥运冠军接触,心情激动。”王倩回忆说。仪式上,王倩的每个动作都准确到位,当奥运方阵经过天安门时,自豪感油然而生。

“人生中前两次志愿者经历都与奥运有关,难道这不是我与奥运之间的缘份吗?”王倩笑着说。

话题一转,王倩又讲起自己与张家口的缘份。

年,作为农业农村部翻译官的王倩,陪同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到宣化区参观城市传统葡萄园。“那是我第一次来张家口,深厚的历史感,热情好客的人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回到北京不久,经领导介绍,王倩认识了张家口农科院借调农业农村部的徐敏。“徐敏很能吃苦,无论领导交待什么样的工作都能认真办好,领导非常赏识他。虽然嘴上不怎么会说,但人特别踏实善良细心。”言语间,王倩对徐敏评价很高。

就这样,王倩和徐敏成了一对情侣。年,徐敏返回张家口工作,王倩也辞掉了北京的工作,毅然选择和徐敏回到张家口生活。

“放弃了北京丰厚的收入和前途光明的工作,舍得吗?”记者问。

“是有些不舍,那些天辗转反侧地睡不着,未来生活想了无数种,但想想能遇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伴侣,值了!”王倩说。

■感动

接着,王倩严肃地谈起了张家口的经历和感受。

“那时刚过正月十五,天气很冷,外出要穿很多,风也很大,很不适应。”王倩说,“其实,最感到不适应的还是业余文化生活的稀少,比如我喜欢看开心麻花的话剧,可是这里没有,因此心里落差非常大。”刚来的一段时间,王倩情绪低落,除了徐敏,她不认识任何人。

年9月,王倩成了张家口一中高一14班的英语老师,与学生互相交流,向他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活泼开朗的王倩一下恢复了活力。

仅给14班的学生上了40天课,由于高一18班班主任休假,王倩被任命为18班的班主任。在14班上的最后一节自习课,那时的情形王倩至今历历在目。

“那天,我走进班,发现有些学生在默默落泪,讲桌上放着一撂信,‘老师,很开心可以与您共度一段时光’‘Iamluckyenoughtomeetyou’‘爱您!永远支持您!’……看到这些信,眼泪迅速到眼圈里集结,为了不影响学生们,我跑了出去。”说到这儿,王倩眼睛湿润了。

接着,王倩讲起了她的另一个感动:“在张家口慈善义工联合会里,有这样一位老人,他每天奔走在全市的各个社区推广英语,义务为市民授课,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每年要讲次课,让更多人了解英语’,他就是侯宝存老师。”

侯宝存老人家住东兴街,每次到凤凰城附近的慈善义工联合会开会都骑自行车来,王倩劝过侯宝存坐公交车,侯宝存说:“要锻炼好身体,把英语讲给更多的市民听,年要将张家口老年志愿者的风貌展示给全世界。”侯宝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王倩的心。

“来到张家口一年多的时间里,其实还体会到了更多的感动,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张家口人对知识的渴望和执着,能成为一个张家口市民,挺好!”王倩骄傲地说。

■梦想

最后,王倩笑着说起了自己的梦想。

“其实,我从小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或图书管理员。教师可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增强他们的爱国情;而图书管理员可以博览群书,徜徉于书的海洋,感受祖国的博大精深。”王倩说。

“如今,我的教师梦已经实现。下一步,我要圆自己的赛会志愿者梦。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只是一个通用志愿者,看着学长们接受国际奥组委授予的志愿者表彰,羡慕不已,那时便立下了成为赛会志愿者的梦想。”王倩讲。

为圆这个梦,年5月,王倩成为张家口慈善义工联合会冬奥专业委员会的会长,通过冬奥英语的普及和常规培训,争取在年冬奥会到来之前,培养出一批能服务于冬奥会的专业素质高、外语能力强、有志愿服务意识的优秀青年。

带着国际志愿服务队队员到社区普及英语,到理想书店讲外交外事会议翻译与礼宾礼仪,到电视台主持英语角栏目……近几个月,王倩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这段时间很累,但我觉得很有意义,我们的行动让很多市民了解到英语的魅力。前段时间,我乘车到展览馆,在公交车上遇到两个老人,她们说要赶着去听侯宝存老师讲的英语课,我们的努力没白费。”王倩欣慰地说。

“年北京冬奥会,我要以一名张家口新市民的身份参与崇礼赛区的志愿者服务,一方面是圆我成为赛会志愿者的梦,另一方面是向全世界展示张家口人的热情服务和精神风貌,更要展示张家口新市民的时代风采。”王倩目光坚定。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句诗句反映了自古以来中国人作客他乡的心情。如今,越来越多像王倩这样“他乡异客”变身张家口“新市民”,开启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全新生活。(本报记者马明明通讯员刘浩文)

陈霞:一个梦一座城

陈霞是怀安人。儿时记忆里,除了那沾着熏肉香的豆腐皮,就是电视里大城市的车水马龙。

她许愿:今后一定要去“大城市”里工作和生活。

11岁时,随爷爷第一次来到张家口市区,她便被这座城市吸引———这里虽比不上那些大城市的繁华,却有一种莫名的魅力。

大学几年,这里成了她每次从学校回乡的必经中转。她隐隐觉得,到了这里,便是到了家。

或许是冥冥中的注定,踏入社会,成了一名护士,陈霞与这座城市的“牵手”更像是梦想与现实间一次必然的相遇……

■逐梦而来

年初夏的一天,凌晨四点,市急救中心响起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

“一线,一线,长途汽车站附近有人受伤……”

“一线收到!”接到调度室的指令,陈霞麻利地装好急救箱,跟在同事身后,向救护车跑去。

医院的一名护士,陈霞已在泌尿、神外等科室工作多年。不久前,她刚刚调入急诊科,这是她接到的第一个抢救任务。

很快,救护车的警笛声打破了四周的寂静,坐在车内,陈霞的眼睛紧紧盯着窗外,这是她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观看凌晨时这座城市的模样……

年从华北煤炭医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陈霞身边的许多同学选择去了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父母希望闺女回到怀安老家,安安稳稳过一辈子。

陈霞早有了自己的盘算:张家口到怀安,50多公里,一个小时就能到家。这座城虽不算大,但离家近,家的味道也更浓。何况还有那儿时起便剪不断的魂牵梦绕,让她决心把根扎在这里。

“伤者休克昏迷,准备止血!”救护车停稳,见到眼前的景象,在场许多人都愣了神———一名男子横躺在地上,人事不省,头、颈、胸部至少十几处刀砍伤,面部血肉模糊,鲜血仍在顺着伤口不住地往外流……

出于职业的本能,只一片刻,陈霞便醒过神来,提着急救箱,跨步冲到伤者面前,按照医生的指令止血、给氧、建立液路……支起担架,她又跟着同事一起,连抱带抬,将伤者送上救护车,跟着跳进车厢,医院……

那天清晨,陈霞穿着那件全身沾满血污的护理急救服,呆呆地坐在诊室外的椅子上,一想起刚才的抢救经历,就忍不住浑身发抖。

她说,这是她第一次真切体会到,隐藏在这座城市背后的人生苦辣,也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为了守护这座城市美丽的任重道远!

■踏梦而行

从怀安到市区,距离并不远,人文地理也相亲。但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总需要更多时间去适应。

医院关照她,同事们也时常帮衬,但陈霞自己心里过意不去,努力工作便成了她唯一的、最好的回应。

年,陈霞从急诊调到了重症医学科。在这个危重病人集中的地方,病人多数昏迷、不能自理。一次,科里来了一位89岁的多脏器衰竭患者,此前患者已卧床四年有余,由于家中条件有限,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躺在病床上,老人因重度褥疮浑身散发恶臭,嘴里不断呻吟,却不愿配合治疗。陈霞猜出了老人的心思,细声细语劝道:“爷爷,到了这儿就像到了家,我就是您亲孙女,没啥不好意思。”说着,她掀起老人的上衣,猫着腰,小心翼翼将遍布后背的破溃一一擦拭,直至臭味渐淡、露出新鲜创面,才又重新包扎好……

40多岁的张某因脑出血被送入院,治疗过程中突然情绪躁动,不停惊起,普通约束带根本无法固定,治疗也无法进行。一众人束手无策,陈霞急中生智,将肩带、腿带稍加改装,约束效果立增,但紧绷的胸廓部位又让张某喘不上气来。为了不影响病人呼吸,陈霞又抄起工具,在约束带胸廓部挖了两个洞,病人的呼吸状况顿时通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改制后的约束带还减少了皮肤损伤,使患者更为舒适,护理工作的负担也随之减轻。

去年底,一场大火导致李某全身重度烧伤,每天需要多种药物输入体内,为避免药物间的相互影响,作为护士长的陈霞通过向专家求教,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对血管活性药的管理进行了重新规范,进一步提高了药物使用安全性。年2月,她还通过不断学习,成功完成全院首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血滤”的护理操作配合技术,并配合医生成功开展ECMO技术,实现了我市相关诊疗领域零的突破。

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不仅让陈霞迅速适应了新环境,还成为了科室姐妹们的“主心骨”。虽然年纪不算大,个头也不算高,但姐妹们都喜欢叫她“霞姐”。大家都说:“有霞姐在,我们心里就有底。不论病人遇到什么棘手问题,霞姐一出手,准能搞定!”

在圆梦的路上,陈霞用自己的执着践行实现了人生的又一次跃进!

■圆梦而栖

家,是心灵的归属;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否完全融入了一座城市,有时仅仅只差一个“家”。

就在陈霞被调入重症医学科的当年,一个土生土长的张家口小伙儿走进了她的生活。

“我们俩是经同事介绍认识的,第一回见面就觉得他人挺不错的。”陈霞说,当时自己在市里认识人不多,但每遇到烦恼和不快,丈夫总能及时出现在她的面前。

年底,二人携手步入了婚姻殿堂。一年后,孩子出生。在梦开始的地方,陈霞终于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完整而温暖的家———她终于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有了家的庇护,陈霞得以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很快,她成为了重症医学科的护士长,被评为院级“十大标兵”;年顺利拿到了“河北省ICU专科护士”证书;日前又刚刚获得省卫健委、省总工会提名,作为全市唯一代表,成为全省“最美护士”候选人……

从最初单纯的护理病患,到兼顾应急处理、医护沟通、护患沟通、技术掌握、科室管理,再到面向冬奥医疗保障,参与新科室的筹建……一步一个脚印,见证了陈霞从一个普通护士向护理管理者转型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一座城市对于一个“外乡人”的接纳和包容。

当梦想与现实相遇,对于未来,陈霞更加充满信心。“医院去年成功晋升‘三甲’,也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说,自己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医院及全市护理事业的发展做贡献。用一颗温暖的心,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以致敬自己所热爱的职业和所敬畏的生命!(本报记者胡程利

通讯员穆星月陈健)

王舒炜:变身市民为创城增光彩

从农村来到城市生活,王舒炜自觉改变旧习,在提升自身文明素养的同时,还尽可能影响别人。他一边感受着城市的日新月异,一边在创城岗位上为城市的文明进步增光添彩。

■改变旧习

王舒炜今年31岁,他从小生活在怀安县柴沟堡,年来到市区,成为一位新市民,现在经开区宣传部工作。

来到城市后,他发现以往在农村养成的一些生活习惯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环境。

“我在农村长大,一些生活习惯很随意,比如买上葵花籽,装在兜里,一边走一边嗑瓜子,瓜子皮掉一路。来到城市以后,大街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如果还像以前那样一边走一边嗑瓜子,恐怕会遭人白眼,所以这个习惯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掉了。”王舒炜说。

王舒炜在农村时住平房,在房间拍篮球、颠足球,根本不用在乎邻居们的感受,因为他们住得远,根本听不到。可来到市区生活就截然不同了,自己住在10楼,在家拉一下椅子、跺个脚都会十分注意,生怕发出的声响,惊扰了楼下的邻居。

城市是市民集中居住的地方,城市文明需每一个人去呵护与值守,作为一个新市民,王舒炜自觉克服一些不好的养成习惯,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以便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让自己融入城市,融入城市璀璨的灯火之中。

■影响别人

在自己文明素养提升后,王舒炜努力通过自己的行为,去感染周围更多的人。

以前他在上大学时,外出乘坐公交车,看到公交车来了大家蜂拥而上,不会考虑老人孩子,谁挤上去算谁的。

王舒炜坐公交车时,他会主动让老人、孩子和妇女先上车,自己最后再上。见到他主动礼让,其他乘客反倒不再蜂拥而上,大家基本上能做到有序乘车。

在五一大街,一天他看到到一位老人领着孩子过马路,人行横道的前方明明亮起红灯,可老人还是执意领着孩子穿越马路,车辆惟恐避之不及。当老人和孩子过了马路后,城管志愿者耐心劝说老人今后看到红灯就不要再过马路了,可老人却不难烦地说:“你管得着吗?”

王舒炜语重心长地对老人讲:“孩子是家长的影子,您领着孩子闯红灯,今后孩子就会学着您的样子也闯红灯,一旦车开过来有多危险,岂不将孩子给毁了。过马路闯红灯绝不是一件小事。”

听了王舒炜的话,老人的脸红了,他不再说什么。

■感受文明

来到城市后,王舒炜感受到城市的文明进步。

在他看来,环境提升素质。从年起,经开区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京环公司接管了该区的环卫工作,辖区的环境卫生有了很大提升。环卫机制的变化,为辖区市民文明素养的养成夯实了基础。

“不仅在城区,姚家房镇王安房村、沈家屯镇陈家堡村的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村民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以前村民纷纷将玉米秸秆、葵花饼等堆在街道上,现在村民自觉将这些物品堆在自家院子里,做到不影响村容村貌。村里成立的红白理事会,以前婚丧嫁娶时大吃大喝,互相攀比的社会风气得到改变,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成了主流。”王舒炜举例说。

让他感触最深的是,机动车礼让行人已成为城市文明的一大亮点。

从年开始,在没有红绿灯指示的人行横道线旁,都会写上“礼让行人”字样。经开区增加了摄像头数量,通过技术手段监控机动车,并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司机们自觉遵循。在街头,经常看到行人和司机互让的温馨场面,每每看到这一幕,王舒炜的内心热乎乎的。市民越来越友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

一些文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外地一座城市用了3年推行机动车礼让行人,在大街小巷安装摄像头,通过硬摄硬罚,确保了机动车礼让行人措施的落地,最终司机们养成了这一习惯,礼让行人和不闯红灯一样深植在司机心中。

“在我们城市,通过近三年推行,机动车礼让行人已成为我市每一个司机的行车习惯,成了我们这个城市文明品牌。”王舒炜说。

他还说:“公厕联盟是我们推出的又一新举措,城区每隔米要有一个厕所指示牌,因辖区厕所数量有限,为此我们开展了公厕联盟,众多企事业单位开放内部厕所供路人使用,大型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的厕所也对外开放,满足市民的需要。”

承办年冬奥会补齐了城市建设的短板,城市主要干道更宽阔整洁了。可个别小区成了城市文明光芒照不到的地方。在某些小区内,人们将公共绿地当成自家的菜园子,谁想种谁就种。小区停车位紧张,一些居民将公共绿化场地当成停车场,居民有意见,却投诉无门。

王舒炜介绍,经开区有一个小区,以前水泥路面破损严重,到处坑洼,一下雨就积水;便道砖残破不全,花墙也塌了。小区环境不好,居民不满意,不交物业费。后国有物业公司进驻小区,采取先服务后收费的办法,对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在道路上铺设地砖,规划了停车位,安装了电动车充电设施等。社区环境改善了,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上去了,居民不再欠交物业费,居民住在小区更加舒心,更加爱护生活的小区,居民文明素质也提升了。

■投身创城

现在,王舒炜在经开区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办公室工作。由于工作原因,他更加洞悉与感知城市的文明与进步。今年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第二年,王舒炜的工作更加忙碌与紧张。

王舒炜说,小区都要建设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立“五室”,即宣传文化室、党员教育室、市民教育室、科普教育室和普法教育室。小区公示栏会张贴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活动通知。

通过“五室”建设,将增强市民的文明素养,普及文明常识,要让居民都知道都认同,生活中哪些是文明行为,哪些是不文明行为,自觉遵循文明行为。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工作者前来授课,社区居民自愿听课。党员活动、普法教育、文明养犬,垃圾分类培训、健康知识讲座等,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综合素养。

“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进程中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为年冬奥会增光,为创建文明城市添彩。”王舒炜说。(本报记者魏民)

孟时珍:儿孙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变了的是生活环境,不变的是亲情的守候;变了的是身边的人和事,不变的是住在心底的快乐和淡泊。孟时珍今年62岁,7年前,他和老伴加入了进城大军,来到市区照顾孙子。虽然孟时珍老两口离开了生活了半辈子的康保县老家,但他不愿称自己为“张漂”,因为在他看来,儿孙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对于目前的晚年生活,孟时珍很知足,也很享受。

■下坝,过起城里生活

走进建设东街的一处老楼,52平方米的一室一厅里,陈设简单而质朴,却收拾得利索整洁。这是孟时珍和老伴在市区的出租屋。他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3年时间,习惯了周围的环境,知道哪儿的菜实惠,也知道去往市区各主街道和地标建筑的路线。

早晨7点,孟时珍套上一件薄外套独自出了门。自从工业文化主题公园开园后,这里就成了他晨练的好去处。“这个公园环境好,设施也好,每天早晨来走一走,神清气爽的。我家离这儿这么近,平时锻炼特别方便。”孟时珍不禁感叹,“公园还经常搞一些文化活动,挺有意思的。这个夏天,这儿每天晚上会放映一部老电影,我和老伴几乎天天来看,勾起了不少回忆,也很有教育意义。前一段时间,公园里还举办了三天的猜灯谜活动,我猜对了5个,得了5个小礼品。”说起丰富的文化生活,孟时珍滔滔不绝。

大约1个小时左右,孟时珍结束了晨练。走到小区院里,碰到其他单元的一位居民,他乐呵呵地打招呼:“出去呀!”“出去转一圈。”对方同样笑盈盈的。这位老人是孟时珍结识的棋友,因为两人都喜欢下棋,闲来无事经常在棋盘上厮杀,日子长了,邻居成了好友。孟时珍为人直爽、实在,到这儿住很快就和小区里不少的老人熟络起来。

回到家,老伴金玉枝已准备好了早饭。两人吃完后,金玉枝收拾利索,提着一个布兜子准备出门。“我去趟超市。昨天院里碰到楼下的大娘,她家没菜了,我今儿也顺便给她捎点儿。”“行,你拿上手机。”孟时珍嘱咐道。金玉枝为人贤惠、善良,经常帮院里几位腿脚不利索的老人买菜。她比孟时珍小1岁,但身体却大不如老头硬朗,需常年吃头痛药。每次她独自出门,孟时珍都要提醒老伴拿好手机,这样有什么情况他能及时获知。

11点10分,快到孙子中午放学的时间了。孟时珍喜欢提前等在学校要求的接送点,这样孙子排着队往出走他就能看到,心里踏实。孙子今年9月开学,成为了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3年前,为了方便孙子上小学,孟时珍和老伴推掉了原来租的房,在距离学校不远的地方租了现在住的这套房。他负责每天中午和下午接送孙子上下学,老伴负责在家做饭。“我们退休了,时间宽裕,照顾好孙子是我们的大任务,每天看着孩子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我们老两口也开心。”孟时珍爽朗地一笑。

■诗歌,找到新的乐趣

孟时珍退休前是康保县哈咇嘎乡中心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年,他从教育一线退了下来。年,孙子准备上幼儿园。由于儿子常年在外地工作,儿媳工作也忙,他和老伴主动提出要承担起接送孙子的任务。就这样,老两口从康保县老家来到了市里。如今一晃,孟时珍到市区生活已经第八个年头了。

初来市里,没有了农村一迈腿就出院的方便,没有了一出街门就是熟人的环境。老伴金玉枝有些不适应,孟时珍就开导她:“日子是自己的,好是一天,赖也是一天,既然来了,咱就心心宽宽的。”正是凭着这份乐观,孟时珍总能给自己找到乐趣。他喜欢下象棋,刚来市里,他通过下象棋认识了不少住在周围的老人,很快就融入了生活的圈子。年,儿子给孟时珍买了一部大屏智能手机。从此,因这部手机,他寻找到了新的乐趣和精神寄托。

孟时珍热爱文学。闲暇时,他会写些散文,创作些诗歌。有了智能手机,他就在手机上写诗。之后,他又申请了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hrw.net/xgyy/13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