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为中国性早熟治疗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临床支持
儿童健康是国民健康的基石。“抑往无前筑梦无限”儿科高峰论坛积极响应“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健康儿童”计划,致力为儿科领域医学专家以及中青年医师搭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深入探讨儿童性早熟治疗等前沿热点话题,对于推动我国儿科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本届论坛上,中国首个样本量最大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研究正式发布。研究根据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由医院罗小平教授牵头发起、全国11个医学中心共同参与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GnRHa类药物——亮丙瑞林在CPP受试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经严格的临床诊断标准筛查,共纳入例CPP患儿,是中国儿童CPP领域首个样本量最大的研究。根据罗小平教授介绍,在研究中,入组患儿接受亮丙瑞林注射至96周,其中,体重≥20kg患儿给予每4周皮下注射亮丙瑞林3.75mg,体重20kg者给予每4周皮下注射亮丙瑞林1.88mg。该研究主要终点为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次要终点为与基线相比Tanner分期后退或未进展的患者百分比。在国际学术界领域,研究已于今年在美国内分泌协会(ENDO)官方期刊——《内分泌协会杂志》发表,其结果显示,在女性受试者中,第96周时83.5%患儿的Tanner分期与基线相比后退或未进展(95%CI:78.68%-87.62%);2位男性受试者12周时,Tanner分期生殖器官评分进展1分,随后一直保持稳定。罗小平教授指出:“第96周时,与基线相比,激发试验后90.1%受试者黄体生成素(LH)峰值受到抑制,95.4%受试者卵泡刺激素(FSH)峰值受到抑制,性激素和骨龄/实际年龄比值降低,预测成年身高升高。”在安全性方面,研究96周数据显示,仅10.7%患儿发生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分别为注射部位硬结(4.6%,14/)和阴道出血(2.3%,7/)。对此,罗小平教授表示:“研究结果整体来看,没有任何超出预期的药物相关不良事件,证实了亮丙瑞林具有良好的耐受性。研究中观察到的安全性与已知的安全性一致,并且没有关于长期给药不良反应的担忧。”作为中国首个样本量最大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研究为亮丙瑞林治疗CPP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更详实的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儿科内分泌学科的研究实力。CPP治疗,科学规范是关键
CPP是由于人体的性腺轴提前启动,下丘脑提前分泌性腺激素而导致的女孩在8周岁以前、男孩在9周岁以前出现内外生殖器官快速发育及第二性征呈现的一种常见儿科内分泌疾病。其对机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于性发育过早,引起女孩早初潮;由于骨骼成熟较快,骨龄超过实际年龄而骨骺提前愈合,影响患儿的终身高;由于第二性征过早发育及性成熟,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或社会行为异常,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亟待引起重视。中国《中枢性性早熟诊断与治疗共识》指出:CPP治疗的目的是抑制性发育进程,延缓骨骼过快成熟和改善最终成人身高,避免心理行为问题。GnRHa类药物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CPP标准治疗方案。罗小平教授表示:“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结果和临床实践可知,对于CPP的治疗,使用GnRHa类药物可对性发育进程起到抑制作用,延缓骨龄进展,最终改善患儿成年后身高,同时避免过早出现月经初潮、防止患儿出现某些不良心理行为等问题。”此外,已有研究证明,长期使用GnRHa类药物治疗CPP,还可降低因性早熟导致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不育以及妊娠相关风险,继而可能降低以上疾病相关的用药开支,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如果说GnRHa类药物是治疗CPP的有力“武器”,那么,科学规范治疗是保障GnRHa类药物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年新冠疫情突袭,很多CPP患儿无法及时来院就诊,CPP持续治疗受到影响。对此,罗小平教授呼吁,患儿家长切勿忽视CPP长期规范治疗的重要性。据了解,罗小平教医院早在疫情之初就开设线上问诊渠道,为患儿家长答疑解惑,缓解治疗焦虑,为CPP患儿提供了更及时、更有效的治疗支持。多方合力,共创标准化诊疗新未来
目前,中国CPP治疗已经形成常规化、标准化诊疗方案,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仍然面临挑战。罗小平教授表示:“一方面是早期诊断问题,公众、基层医生或非专科医生对儿童性早熟认知或重视不足,还存在延误诊治问题。因此,疾病知识普及和教育仍然任重道远。另一方面是治疗时机问题,CPP治疗需要医生参照国内外最新指南综合判断,因此,加强指南推广对于提升我国CPP科学规范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相信未来,随着儿童性早熟疾病科普、学术研究、多学科合作等深入开展以及CPP管理机制逐步完善,更多的儿童性早熟患儿将获得更规范、更高效的治疗。专家简介罗小平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医院儿科学系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委及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名誉组长,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胎儿医学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委及青春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妇儿专委员会及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新生儿筛查学组副组长,生长激素研究学会理事,亚洲遗传代谢病学会理事,国际儿科内分泌联盟常委,湖北省儿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湖北省围产医学会主任委员。参考来源:《中国统计年鉴》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