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专家
魏晓岗:医院外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肝胆胰外科、胃肠道疾病、外科营养支持、甲状腺及2型糖尿病等外科疾病的治疗。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习惯与环境的改变,胆囊结石已成为常见及高发疾病,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在我国,胆道疾病发病率高达5.6%,且逐年增加,随着结石在体内存在时间的延长,其对胆道的损害和影响逐渐加重,可引起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积水、胆囊萎缩、胆囊癌等。且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可引发胆管炎和或急性胰腺炎,可危及生命。专家提醒患者:“对于胆结石治疗一定要提高重视,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不按时吃饭也是病因之一
胆囊结石是一种外科常见疾病。结石生成初期,结石对胆囊组织的损害和功能的影响较轻,随结石存在时间的延长,损害和影响逐渐加重。胆囊结石的生成与多种因素有关。
常见形成结石的原因有:长期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膳食使体内胆固醇增加或肝脏胆固醇合成增多,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某些肠道疾病造成胆盐大量丧失,使胆固醇处于相对过饱和状态;
不能按时进餐,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过长;胆道感染,胆囊壁发炎,其收缩功能减退;某些溶血性疾病或肝硬变时也可导致胆囊结石;
妊娠引起胆汁淤滞,神经系统平衡失调,也可引起胆囊结石;长期禁食、静脉内营养,可导致胆囊内胆汁淤滞,形成结石;胃的手术后,可使胆囊排空延迟,利于胆石的形成。
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中医认为,胆囊结石是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饱食饱饮,过食肥甘厚味等导致湿热雍盛,肝失疏泄,胆腑通降功能失调所致。
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与结石是否引起胆囊梗阻及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多在饭后,尤其是油腻饮食后,出现右上腹饱胀或隐痛。如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可突发右上腹绞痛。胆囊炎症较重时,除右上腹疼痛剧烈外,还可出现发热、恶心等全身症状。
B超检查对胆囊结石的诊断准确性非常高。CT、核磁共振检查也可以明确诊断,但不作为首选检查手段,仅在需要明确是否同时伴有胆管结石或其他病变时才选用。
中医把结石分5类对症治疗
对于胆囊结石,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手段,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既避免轻易切除胆囊给人体带来的危害,又不至于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所以,根据结石的大小、数量、胆囊情况(炎症程度、功能、有否胆囊壁病变),选择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如胆囊功能良好,应尽量保留。结石较小,可服用中药溶石排石;结石较大,可手术取出结石;但如患结石时间较长,胆囊炎症较重,功能不佳,则应手术切除胆囊。
治疗胆囊结石,主要有以下手段:
中医中药溶石、排石治疗指征:胆囊功能正常;胆囊息肉或结石直径小于3mm;胆囊无明显炎症;胆囊壁无占位性病变。
保胆取石手术治疗指征:胆囊功能正常;单个结石;胆囊无明显炎症;胆囊壁无占位性病变;病人年纪较轻。
胆囊切除手术治疗指征:胆囊功能不佳;多发性结石;反复发作胆囊炎;胆囊有炎症改变;不能排除胆囊壁占位性病变。
中医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将胆囊结石分为5类:肝郁气滞证;胆火炽盛证;湿热内蕴证;毒邪炽盛证;正虚邪陷证。根据辨证分型采用不同的治法。
对肝郁气滞证予疏肝理气,排石止痛;对胆火炽盛证予清热泻火,利胆排石;对湿热内蕴证予清热祛湿,利胆排石;对正虚邪陷证予芳香开窍、镇静、清热解毒;对毒邪炽盛证除予相应中药治疗外,也主张尽早手术。除内服药物治疗外,可同时辅于针灸治疗。
医院外二科实行“中药排石为主”的原则,首创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扬中医特色,以中药排石为主,辅以手术治疗,已成功救治数例患者。
本文来源:《昆明日报》记者/彭惠玲,由健康云南编校推荐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校/陈思思排版/陈思思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