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描述正确的是:
A.女性多发
B.常有包膜
C.CT增强扫描呈“快进慢出”表现
D.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E.肉眼呈紫红色,质地较软
ACDE。考查肝海绵状血管瘤的基本知识。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的肿瘤,好发于女性,大体上呈紫红色,边界清楚,一般无包膜,切面呈囊状或蜂窝状,犹如海绵,CT增强检查呈“快进慢出”的特点。
2.下述哪些不是慢性胆囊炎的特征性表现:
A.合并结石
B.胆囊壁增厚,可钙化
C.胆管扩张
D.胆囊缩小
E.胆囊增大
ACDE。考查慢性胆囊炎的特征性影像学征象。慢性胆囊炎的CT表现:CT多见胆囊缩小,为胆囊萎缩所致;也可增大,由胆囊积水引起,胆囊壁均匀或不均匀增厚,可有钙化,增厚的胆囊壁显示均匀强化,其中胆囊壁增厚及钙化是其特征性表现。
3.关于脊髓空洞症:
A.目前尚无特效治疗,一般给予对症处理,如合并其他先天性畸形更支持诊断
B.磁共振是确诊的首选方法,放射治疗常用
C.张力性空洞可行空洞-蛛网膜下隙分流术
D.X线可发现夏科关节,延迟CT扫描显示正常影像
E.空洞较大,伴有椎管梗阻者可行手术治疗
D。延迟CT扫描可显示空洞影像。
4.脊髓内肿瘤的MRI表现为:
A.患侧蛛网膜下隙变窄
B.患侧蛛网膜下隙受压增宽
C.蛛网膜下隙对称性增宽
D.蛛网膜下隙对称性变窄
E.健侧蛛网膜下隙增宽
D。髓外硬膜内肿瘤时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脊髓内肿瘤则常致蛛网膜下隙对称性变窄。
5.关于髓内肿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T椎管造影示脊髓移位,无变形
B.成年人以室管膜瘤最常见
C.儿童以星形细胞瘤最常见
D.常导致蛛网膜下隙狭窄、闭塞
E.CT椎管造影示脊髓增粗
A。脊髓内肿瘤则常致蛛网膜下隙对称性变窄。
6.脊髓空洞症与髓内肿瘤的鉴别要点是,后者:
A.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B.病情进展较慢
C.皮肤及关节营养障碍
D.尿便障碍、瘫痪及椎管梗阻早期出现
E.脊髓MRI检查可显示空洞
D。髓内肿瘤尿便障碍、瘫痪及椎管梗阻早期出现。
7.在脊髓髓内外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哪项是错误的:
A.髓内肿瘤早期常有排便功能障碍
B.髓外肿瘤早期常有排便功能障碍
C.髓内肿瘤的感觉障碍是自上而下发展的
D.髓外硬膜下肿瘤可能有椎间孔扩大
E.髓外硬膜下肿瘤脊髓造影常呈偏心状、杯口状充盈缺损
B。髓内肿瘤早期即有膀胱直肠功能障碍,而髓外硬膜下肿瘤早期多为神经根痛,最后才压迫脊髓导致排便功能障碍。
8.关于脊髓髓内肿瘤,下述哪项是最正确的:
A.多为神经鞘瘤
B.多为胶质瘤
C.多有感觉障碍自上向下发展的特点
D.如系脂肪瘤,可全切除
E.儿童以先天性肿瘤多见
B。临床资料表明,髓内肿瘤以胶质瘤最为多见。。
9.髓内肿瘤与髓外肿瘤主要表现为症状和体征的发展顺序不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髓内肿瘤是出现从上向下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B.髓内肿瘤是出现从下向下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C.髓外肿瘤顶性痛
D.髓内肿瘤根性痛
E.髓内肿瘤是出现从左向右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A。髓内肿瘤是出现从上向下症状和体征变化,而髓外肿瘤则由下向上。另外,髓外肿瘤多有根性痛,髓内肿瘤少有。
10.髓外硬膜内肿瘤的MRI表现是:
A.患侧蛛网膜下隙变窄
B.患侧蛛网膜下隙受压增宽
C.蛛网膜下隙对称性增宽
D.蛛网膜下隙对称性变窄
E.健侧蛛网膜下隙增宽
B。髓外硬膜内肿瘤时患侧蛛网膜下腔增宽。脊髓内肿瘤则常致蛛网膜下隙对称性变窄。
11.脊髓空洞症的典型MRI表现有:
A.病变区脊髓增粗或萎缩,中央管扩大
B.病变区脊髓增粗或萎缩,中央管缩小
C.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D.脊髓空洞症一般用磁共振检查
E.一般无强化
D。脊髓空洞症的典型MRI表现:
①平扫:病变区脊髓增粗或萎缩,中央管扩大,呈长T1长T2信号的长条形或梭形改变,也可呈粗细不均的麻花样改变;②增强扫描:一般不强化。
12.髓内肿瘤:
A.早期很快出现完全性截瘫
B.感觉和运动障碍自下而上发展
C.感觉和运动障碍自上而下发展
D.明显而持久的感觉分离现象
E.交叉性感觉障碍
B。髓内肿瘤表现为感觉和运动障碍自上而下发展,常为双侧性;髓外硬脊膜内肿瘤表现为感觉和运动障碍自下而上发展,常一侧较明显,锥体束征出现较早;硬脊膜外肿瘤以恶性肿瘤、转移癌多见。
13.对于普通CT的描述,下面正确的是:
A.扫描时间长
B.空间分辨率低
C.图像质量差
D.只能进行四肢扫描
ABC。普通CT扫描时间长,一层扫描时间在4分钟以上,像素大,空间分辨率低,图像质量差,而且只能进行头部扫描。
14.下面哪些步骤属于CT扫描成像的过程:
A.产生X线
B.数据采集
C.图像重建
D.图像显示
ABCD。图像后处理是在图像形成之后进行的步骤,比如利用二维或者三维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
15.下面属于CT硬件系统的是:
A.扫描架
B.扫描床
C.电器柜
D.控制台
ABCD。CT的硬件系统主要由扫描架、扫描床、电器柜、控制台等构成。机房设计属于附属设备。
16.关于CT的描述,下列错误的是:
A.CT的设计者是亨斯菲尔德
B.CT是年问世的
C.CT所显示的是断层解剖图像
D.CT密度分辨率高于X线图像
BC。CT是由亨斯菲尔德年设计成功,年问世的。CT所显示的是断层图像。其密度分辨率明显优于X线图像,而空间分辨率低于X线图像。
17.滤过器的作用可以是:
A.优化射线的能谱
B.减少患者辐射剂量
C.减少噪声和振动
D.吸收高能量X射线
ABC。滤过器滤过器位于X线管套窗口前方,窗口与准直器之间。滤过器呈马鞍形,是由低原子序数物质制成的吸收体。其作用是补偿X线硬化效应,避免测量误差,减少图像伪影。
18.准直器的主要作用是:
A.决定扫描层厚
B.减少散射线
C.提高图像质量
D.降低被检者辐射剂量
ABCD。准直器的主要作用是决定扫描层厚、减少散射线以提高图像质量、降低被检者辐射剂量。而提高X束的平均能量是楔形滤过器的作用。
19.下列在X线片上不能够辨认的是:
A.骨膜
B.骨松质
C.骨皮质
D.骨性关节面
A。骨膜:正常骨膜在X线片上不能辨认。骨皮质:骨皮质密度很高,表现为高密度影。骨松质:由骨小梁和其间的骨髓构成,表现为网格状影,密度稍低于骨皮质。骨性关节面:表现为边缘锐利光滑的线样致密影。
20.骨组织的含量减少,即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都减少,但两者的比例仍正常的是:
A.骨质软化
B.骨质增生
C.骨质破坏
D.骨质增生硬化
B。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含量减少,即骨的有机成分和无机成分都减少,但两者的比例仍正常。骨质软化: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有机成分正常而钙化不足,因而骨内钙盐含量降低,骨质变软。骨质破坏:是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取代而造成的骨组织的缺失。骨质增生硬化:是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
21.多见于儿童的骨折是:
A.青枝骨折
B.粉碎性骨折
C.疲劳性骨折
D.颅骨骨折
A。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青枝”两个是借用来的,在植物的青嫩枝条中,常常会见到折而不断的情况。儿童的骨骼中含有较多的有机物,外面包裹的骨外膜由特别的厚,因此在力学上就具有很好的弹性和韧性,不容易折断,遭受暴力发生骨折就会出现与植物青枝一样折而不断的情况,骨科医生就把这种特殊的骨折称之为青枝骨折。
22.柯雷式骨折最典型的特点是:
A.X片可见蛋壳样钙化
B.手呈树枝状
C.手呈银叉样畸形
D.多发生于股骨
C。柯莱斯骨折,为最常见的骨折,是指桡骨的远端距离远端关节面2.5cm以内的骨折,且伴有远侧断端向背侧移位和向掌侧成角,使手呈银叉样畸形。骨折线常为横形,有时为粉碎性骨折。此骨折常合并尺骨茎突骨折和下尺桡关节分离。
23.骨关节结核中,儿童好发于:
A.胸椎
B.腰椎
C.胸腰段
D.颈椎
A。骨关节结核95%以上继发于肺结核,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以脊柱结核的发病率最高,其次是关节结核。脊柱结核以腰椎最多,胸椎次之,颈椎较少见,儿童发病以胸椎最多,成人好发于腰椎。
24.下列疾病,会引起肾脏位置异常改变的是:
A.肾结核
B.肾上腺肿瘤
C.肾实质肿瘤
D.马蹄肾
BCD。肾结核主要位于肾髓质锥体深部和乳头部,以结核性肉芽肿发生干酪样坏死、空洞形成、纤维性改变为主,肾脏形态逐渐缩小,所以不会引起肾脏位置的改变。
25.下列关于肾细胞癌的MRI描述,正确的是:
A.都呈浸润性生长,不可能出现假包膜
B.肿瘤信号很不均匀,T1WI呈低、等混合信号,T2WI大多信号明显增高
C.可伴囊变、坏死、出血出现相应信号改变
D.当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出现癌栓时,血管增宽、中央或管壁信号增高
BCD。肾细胞癌是肾脏最多见的恶性肿瘤,肿瘤来自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肿瘤与邻近肾实质分界部分清楚、部分不清,周边可有假性包膜,肿瘤可出现囊变、坏死、出血及钙化。
26.下列临床表现,属于膀胱癌起始症状的是:
A.血尿
B.尿频和尿急
C.排尿困难
D.下腹肿块
ABC。当膀胱肿瘤出现下腹部包块时,多半出现了膀胱周围脏器受累及被侵犯,此时膀胱癌已处于晚期,而患者很少以此为首发症状进行就诊。典型的膀胱癌早期症状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常有尿频、尿急和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若血块堵塞膀胱出口,则出现排尿困难。
27.下列肾上腺疾病中,不属于肾上腺髓质性病变的是:
A.库欣综合征
B.原发醛固酮增多症
C.无分泌作用的皮脂腺瘤
D.肾上腺型阿狄森病
ABCD。库欣综合征和原发醛固酮增多症属于肾上腺亢进性疾病;无分泌作用的皮质腺瘤是非功能性肾上腺病变;肾上腺型阿狄森病是双肾上腺因自身免疫、结核等严重感染,或继发于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及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不足所致。肾上腺髓质是嗜铬细胞瘤的主要发生部位,占全部嗜铬细胞瘤的90%左右。
28.下列关于多囊肾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可分为小儿型和成人型
B.成人型肾脏多囊病也可见于婴儿和儿童
C.小儿型多囊肾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D.小儿型多囊肾常见肾盂肾盏变形
ABC。成人型多囊肾肾盂肾盏变形常见,小儿型不常见。
29.肾癌以下亚型中,CT动态增强常表现不是“快进快出”征象的是:
A.肾透明细胞癌
B.乳头状细胞癌
C.嫌色细胞癌
D.集合管癌
BCD。肾透明细胞癌于CT动态增强皮质期,肿块的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程度类似于肾皮质,在肾实质期强化程度迅速减低,呈“快进快出”型。其余选项非“快进快出”。
30.膀胱尿液反流,仅见于下列哪种检查:
A.逆行性尿路造影
B.排泄性尿路造影
C.CT尿路造影
D.MRI尿路造影
BCD。膀胱输尿管反流仅显示在逆行性尿路造影检查中,检查一经发现输尿管、肾盂肾盏有对比剂充盈,即可确诊为膀胱输尿管反流。其原因有先天性异常、尿路感染、膀胱出口梗阻和输尿管膀胱入口处损伤等。
31.尿路造影时,在注射对比剂30分钟拍片,不利于下列哪种疾病的诊断:
A.慢性肾盂肾炎
B.肾积水
C.海绵肾
D.肾囊肿
ACD。静脉尿路造影时,在注射对比剂后30分钟拍片,此时对比剂基本上全部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小盏、肾盂,使肾盂肾盏内对比剂浓度明显增高,利于肾盂肾盏的显示,有助于肾盂积水与肾盂旁囊肿等的鉴别诊断。
32.下列关于急性肾盂肾炎的影像学检查,正确的是:
A.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
B.属于肾脏及尿路的急性细菌性感染
C.疾病本身不需要影像学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D.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病因:尿路梗阻、反流、尿路结石、异物
BCD。急性肾盂肾炎为肾脏及尿路的急性细菌性感染,疾病本身不需影像学检查即可作出诊断和治疗,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明确病因并排除有无疾病本身的并发症。
33.下列关于肾细胞癌的描述,正确的是:
A.肾盏受压、破坏
B.静脉尿路造影可阴性
C.可继发肾积水
D.肿瘤无钙化
ABC。临床上肾细胞癌以无痛性血尿及包块为主,肾细胞癌不仅可以向内压迫肾盂肾盏,还可以破入肾盂肾盏侵入肾窦,引起肾盂破坏并继发积水,若瘤体较小,对肾盂肾盏无压迫则静脉尿路造影可以有阴性表现。5%~10%的肾癌含有钙化。
34.下列征象,符合膀胱炎的X线表现为:
A.急性期膀胱边缘较模糊
B.慢性期膀胱体积可以不变
C.慢性期膀胱边缘可呈锯齿状
D.膀胱输尿管反流
ACD。膀胱炎急性期大小可以无改变,黏膜可出现溃疡,肌层因水肿可以增厚,表现为膀胱边缘模糊;慢性期因发生纤维化并可形成假性憩室,表现为膀胱边缘呈锯齿状、膀胱输尿管反流以及膀胱憩室形成。
35.关于肾脏CT检查方法,正确的是:
A.普通扫描可以发现钙化及结节
B.扫描前禁服钡剂、含钙或金属药物
C.扫描前30分钟口服15%泛影葡胺ml
D.扫描前6小时禁食
ABCD。CT增强扫描对于大部分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肾脏疾病的密度变化分为低密度、等密度、混杂密度及高密度,只有通过增强扫描方可以清晰显示各种病变,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病变有无坏死、出血,有无浸润转移,同时由于肾盂肾盏的强化,可以显示肾盂肾盏的异常变化,所以增强扫描对于大部分肾脏疾病的诊断具有绝对价值。
36.不易出现钙化的肾上腺肿瘤的是:
A.嗜铬细胞瘤及肾上腺囊肿
B.嗜铬细胞瘤及髓样脂肪瘤
C.肾上腺皮脂腺瘤及肾上腺囊肿
D.神经母细胞瘤及肾上腺皮质腺瘤
ABC。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颅外恶性肿瘤,其中80%发生在3岁以下,约50%发生在肾上腺,余可起自任何神经嵴细胞来源的结构。肿瘤通常较大,内常有出血、囊变和坏死,并多有不规则钙化。肾上腺皮质腺癌亦可出现形态不规则团块,瘤内常有坏死、囊变及点片状钙化。少数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髓样脂肪瘤及肾上腺囊肿边缘可见点状或弧线状钙化。
37.关于乳腺纤维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好发于青年妇女
B.多位于乳腺外上象限
C.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
D.压痛明显,与月经周期有关
D。多数乳腺腺瘤患者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月经不调或原发不孕。
38.女,40岁,乳腺MRI平扫见左侧乳腺类圆形明显长T2信号灶,边缘光滑整齐,最可能是的:
A.乳腺腺病
B.乳腺纤维瘤
C.乳腺囊肿
D.乳腺癌
C。乳腺囊肿MRI平扫表现为明显的长T1、长T2液性信号灶,边缘光滑,类似于身体其他部位囊肿的表现,与其他疾病易于鉴别。
39.下列哪项关于乳腺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Paget病恶性程度较低
B.乳腺癌保乳术后应接受放疗
C.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属远处转移
D.原位癌患者可以不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C。B超只能供临床参考,确诊乳腺肿物的最终方法是病理切片确诊,确定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即穿刺活检或肿物切除活检)。腋下淋巴结数目增多、增大,可出现融合为进展期症状。子宫癌居于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首位。乳腺癌早期多表现为乳腺单发小肿块,质硬、不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活动差。
40.乳腺囊肿的超声表现,以下哪项不正确:
A.边界清楚、光整
B.呈圆形或椭圆形
C.内部为无回声
D.肿物后方回声增强,可有侧方声影
D。乳腺囊肿又称乳腺导管扩张症。多由于哺乳期,导管阻塞,乳汁淤积,继之导管扩张。开始胆管内有黏稠的乳汁,时间较长后,乳汁中固体成分被吸收,导管内留下清亮的液体。超声显示:乳腺导管扩张,囊性扩张时,称为乳腺囊肿。乳腺小叶增生典型表现是“豹皮样回声”。
41.关于乳腺纤维瘤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在某种因素刺激下可迅速增大
B.发病原因与月经失调有关
C.多为无痛性肿块,无意中发现,多数有轻微疼痛
D.初期生长较快,直径达2~3cm,后期生长缓慢或停止
B。月经周期对乳腺纤维瘤的大小无影响。
42.关于子宫内膜癌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病理上多为腺癌
B.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C.主要症状是阴道不规则流血
D.子宫对称性或局限性增大
E.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早期诊断
ABCD。考查子宫内膜癌的基础知识。子宫内膜癌以腺癌多见,且临床上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主要症状是阴道不规则流血,影像学上可见子宫对称性或局限性增大,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更好的去观察晚期病变侵犯的范围及深度等。
43.患儿女性,2岁,睡眠差、哭闹、易出汗;双腿呈“O”形。关于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的影像学表现哪些是正确的:
A.骺线增宽、先期钙化带模糊,不规则、消失
B.干骺端增宽、杯口状、毛刷状
C.肋骨呈串珠肋
D.长骨骨干变粗、边缘模糊
E.全身骨骼疏松且模糊
ABCDE。全身骨骼呈普遍性疏松且模糊,皮质薄亦可见骨膜增生。同时骺软骨板增厚,骨骼较小,使与干骺端距离明显增大。干骺端向外展开而增宽,其中央呈杯口状凹陷,边缘往往形成模糊的刺状骨影。
44.以下关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描述错误的是:
A.早产新生儿可伴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B.早产新生儿可表现为脑室周围脑髓质软化症
C.足月新生儿大脑镰旁脑皮质密度或信号常不对称性异常
D.足月新生儿典型表现:双侧基底节、丘脑对称异常密度或信号
E.有意识障碍、肌张力紧张、颅内压升高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BC。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依据早产新生儿和足月新生儿会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早产新生儿: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症及发育不良,显示脑室周围多个小囊样状病灶,小囊融合后,造成脑室周围白质减少和脑室扩张;可伴有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足月新生儿:矢状旁区脑损伤,表现为大脑镰旁脑皮质密度或信号异常,常对称,多见于顶枕叶;双侧基底节、丘脑对称异常密度或信号为典型表现。
45.下列关于腺样体肥大描述正确的是:
A.X线平片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B.好发于儿童,可有打鼾、听力减退以及耳鸣等临床表现
C.MRI检查矢状面可清楚显示鼻咽顶后壁腺样体肥大程度及鼻咽腔狭窄程度
D.可同时并发中耳炎、鼻窦炎
E.炎症反复发作是腺样体肥大的主要病因
BCDE。腺样体因多次炎症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称为腺样体肥大。临床表现:张口呼吸、打鼾、听力减退和耳鸣。常合并鼻窦炎、中耳炎。儿童多见。MRI作为首选检查方式,矢状面可清楚显示鼻咽顶后壁腺样体肥大程度及鼻咽腔狭窄程度,呈均匀等T1,长T2信号。
46.下列有关视网膜母细胞瘤正确的是:
A.是儿童最常见的眼球内良性肿瘤
B.绝大多数发生在3岁以后,表现为“白瞳征”
C.CT扫描可见眼球内不规则团块状、片状钙化性肿块。
D.行MRI检查时呈T1WI稍高信号T2WI低信号,并明显强化。
E.其临床表现复杂,可有结膜内充血、水肿。
CDE。是儿童最常见的眼球内恶性肿瘤,绝大多数发生在3岁以前,约95%肿瘤内可见钙化。表现为“白瞳症”即瞳孔区有黄光反射。CT检查眼球内见不规则团块状、片状或斑点状钙化性肿块为诊断的重要直接征象。MRI检查肿块呈T1WI稍高信号T2WI低信号,并有明显强化。
47.下列有关先天性气管狭窄正确的:
A.主要由于胚胎时期前肠分隔气管与食管过程异常所导致
B.CT显示病变气管管径呈圆形或椭圆形变小
C.常伴有气管壁的增厚及气管软骨环异常
D.可伴有健侧肺气肿及反复出现的肺炎、肺不张
E.狭窄严重者吸气时会伴有肋间软组织凹陷
ABE。先天性气管狭窄是由于胚胎时期前肠分隔气管与食管过程异常所致。X线:气管管径狭窄,伴有患侧肺气肿及反复出现的肺炎、肺不张。CT:气管管径呈圆形或椭圆形变小,气管管壁不增厚,同时气管软骨环正常。
48.乳腺X线平片上可见到下列哪些结构:
A.乳头
B.皮肤
C.脂肪
D.淋巴结
E.乳腺实质
ABCDE。考查乳腺基本结构X线影像学表现。乳腺X线平片上可见到皮肤及脂肪、乳头、乳腺实质及淋巴结。
49.乳腺疾病的三大主要症状是:
A.肿块
B.乳头溢液
C.疼痛
D.皮肤红肿
E.周期性不适
ABC。考查乳腺疾病基本知识。乳腺疾病的三大主要症状为:肿块、疼痛、乳头溢液。
50.下列关于乳腺纤维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好发于青年女性
B.肿块边缘光滑,密度均匀
C.好发于外上象限
D.X线平片可见彗星尾征
E.月经周期对肿块的大小并无影响
ABCE。考查乳腺纤维瘤的特点。乳腺纤维瘤好发于乳腺的外上象限,多见于青年女性,其临床症状与月经周期无关;彗星尾征是乳腺癌的间接征象。
51.下列关于乳腺癌的诊断要点,正确的是:
A.多见于40~60岁的女性
B.X线可见细小沙粒样钙化
C.肿块周围可有薄层晕环
D.乳腺内圆形肿块,边缘规则
E.局部皮肤增厚、回缩
ABE。考查乳腺癌的影像学表现。乳腺癌好发于乳腺的外上象限,多见于绝经期前后的40~60岁女性,临床症状与体征可见皮肤增厚、凹陷或桔皮样改变,X线平片上可见肿块的形成、毛刺征以及细小的沙粒样钙化;而乳腺内边缘规整的圆形以及肿块周围可有的薄层晕环多见于乳腺纤维瘤。
52.下列关于乳腺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乳腺纤维瘤为良性肿物,无恶变可能
B.乳管内乳头状瘤恶变率为6%-8%
C.急性乳腺炎患者几乎都是产妇
D.乳房内间质也可以发生恶性肿瘤
E.慢性囊性乳腺病常为多发性病变
BCDE。考查乳腺的基本疾病。乳腺纤维瘤虽属良性肿瘤,癌变可能性很小,但仍有肉瘤变可能;乳管内乳头状瘤一般属于良性肿瘤,但恶变率仍高达6%~8%,尤其对起源于小乳管的乳头状瘤更应警惕恶变的可能;慢性囊性乳腺病也称乳腺囊性增生病,体检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弥漫性增厚,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多发,质韧不硬,肿块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清;急性乳腺炎好发于产后哺乳的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多发生在产后3-4周;乳房间质发生的恶性肿瘤称为乳房肉瘤。乳房肉瘤是较少见的恶性肿瘤,包括中胚叶结缔组织来源的间质肉瘤、纤维肉瘤、血管肉瘤和淋巴肉瘤等。
53.下列哪项不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
A.腹腔种植性转移
B.直接蔓延
C.淋巴转移
D.远处转移
E.血液转移
ABDE。考查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乳腺癌常见的转移途径有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直接蔓延,其中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淋巴转移。
54.关于乳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超声鉴别特点正确的是:
A.边界是否光滑、规整
B.内部回声增强或减低
C.纵横比是否大于1
D.肿物后方是否衰减
E.肿块大小
ABCD。考查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超声表现。乳腺良性肿瘤声像图上常表现为边清外规的肿块,多为低回声,可有侧壁声影且纵横比常小于1;乳腺恶性肿瘤外形常不规则,边界不清晰且内部回声有所增强,纵横比常大于1。但不能以肿块的大小鉴别肿块的良恶性程度。
55.关于肾癌,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肾盏受压、破坏
B.静脉肾盂造影可阴性
C.可继发肾积水
D.肿瘤无钙化
E.肿瘤可发生出血
D。临床上肾细胞癌以无痛性血尿及包块为主,肾细胞癌不仅可以向内压迫肾盂肾盏,还可以破入肾盂肾盏侵入肾窦,引起肾盂破坏并继发积水,若瘤体较小,对肾盂肾盏无压迫则静脉肾盂造影可以有阴性表现。5%~10%的肾癌含有钙化。
56.肾母细胞瘤多见于:
A.儿童
B.青少年
C.中青年
D.中老年
E.老年人
A。肾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腹部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小儿腹部肿瘤中占首位。肿瘤主要发生在生后最初5年内,特别多见于2~4岁
57.一圈扫描完成全心动态功能成像的螺旋CT是:
A.16层
B.32层
C.层
D.双源CT
C。时间分辨力是心脏成像的关键因素。层动态容积扫描以独有的一圈扫描可以完成全器官成像、动态容积功能成像、全器官灌注和一次心跳完成心脏采集等创新性突破技术是CT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
58.肠道钡剂检查于回盲部出现“跳跃征”应考虑哪种疾病:
A.肠癌
B.阑尾炎
C.克隆氏病
D.肠结核
E.胃癌
D。溃疡型肠结核的典型征象是跳跃征,为溃疡病变时,炎症刺激导致的钡餐通过快速或者仅有少量钡剂充填。肠癌可有溃疡或者肠管的狭窄,比较典型的征象为“苹果核征”,克隆氏病为卵石征或线样征,胃癌可为皮革胃或者半月综合征。
59.图像模糊效应减轻DSA是:
A.X线平片系统与计算机数字图像系统的结合
B.X线电视系统与计算机数字图像系统的结合
C.X线平片系统与血管造影系统的结合
D.X线电视系统与血管造影系统的结合
B。考察DSA中文DSA是X线电视系统与计算机数字图像系统的结合。
60.DSA采集时机及帧率选择原则,正确的是:
A.帧率越高越好
B.连续曝光时间越长越好
C.尽量选择宽度大的X线脉冲
D.使对比剂最大浓度出现在所摄图像系列中
D。DSA采集时机及帧率选择原则是使对比剂最大浓度出现在所摄图像系列中,并尽可能减少病人的曝光量。
觉得内容不错,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