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这种疾病,其通常为胆道结石,胆道寄生虫胆管阻塞,及细菌感染等,所导致的急症性病变[1]。在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症状中,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及上腹部疼痛等。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出现黄疸,及发热等症状。其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本文对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营养治疗进行了讨论分析,现报道如下。
一、急性胆囊炎的病因
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我国有33.3%左右的急性胆囊炎患者,为胆结石移位阻塞胆囊管所致,或者由于蛔虫,及梨形鞭虫等,寄生于患者胆管内,而导致胆囊管阻塞。进而造成胆囊内的胆汁,出现排流不畅现象,引起胆汁瘀滞,胆汁浓缩,及成分改变等。而高浓度的胆汁,经刺激胆囊内膜,可引起化学反应,造成胆囊急性炎症。胆汁瘀滞也可增加疼痛,增加胆囊内压力。
患者多数胆总管末端,与主胰管回合,同时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处,并且在其外部,具有Oddi氏括约肌围绕[2],如在其开口处,有器质性梗阻,或者功能性梗阻,则胰液可反流至胆囊,少数胰液可被胆汁激活,而被激活的酶,可对胆囊内膜造成刺激,进而导致急性胆囊炎。
大部分胆囊管阻塞,及胆汁瘀滞后,可因寄生虫所带细菌,或者在胃、十二指肠中,所存的食物残渣,出现反流进入胆囊,及由于大肠杆菌败血症,伤寒或者副伤寒所致。
二、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营养治疗
胆汁的组成成分中,主要包括胆盐,游离胆固醇,胆红素及磷脂。对于胆汁中的胆固醇,当其浓度出现增高,并达到一定程度,至饱和状态时,胆固醇于胆囊壁上沉淀,引起胆固醇沉淀形成结石。而在胆囊炎诱发因素中,结石为其主要诱因。如患者长时间高胆固醇饮食,可导致其胆汁中的胆固醇,出现浓度增高现象,进而可导致胆固醇的浓度,长期处在过饱和状态。
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等,其分解的产物,均可促进促胰素及促胆囊收缩素进行分泌,进而导致胰液及胆汁出现大量的分泌。如患者出现胆道阻塞,则将导致胆汁瘀滞加重。另外,胰液较易反流至胆囊,其活性酶,对胆囊壁,可产生化学刺激,进而导致胆囊炎症加重。而对于植物食物,其所含的谷固醇,及膳食纤维,均可降低胆固醇吸收,进而使胆固醇浓度下降。同时,对于膳食纤维而言,其也可刺激肠道蠕动,进而增加排便次数和量,减轻肠腔压力,达到通肠减压效果。
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来说,其发病的过程以及由于结石阻塞所致的胆汁排流不畅及胆汁浓缩,均具有密切关系。其核心的问题,为胆固醇浓度增加。因此,在对其进行临床营养治疗时,应控制饮食,实行低脂肪,低胆固醇,及高膳食纤维饮食,通过合理饮食,以减少脂肪摄入,降低胆固醇摄入。
如患者处于急性期,当其出现疼痛,恶心、呕吐,及发热时应禁食。急性胆囊炎,可导致反射性胃肠蠕动减弱,因胃酸可刺激胰液分泌,病情严重的患者,可导致胃肠引流,因此,须静脉补充水分,以纠正脱水。
如患者处于缓解期,则应停止禁食,可开始试食。在缓解期患者的病情已逐渐得到缓解,其胃肠功能,也有部分恢复,因此,可予以液体状,或者在口腔内,可溶化成液体等无油清淡的饮食。在食物的选择上,可食用米汤、藕粉及果汁等,禁止食用蛋白质及脂肪。每次进食应以少量为宜,进食应为6次/d左右,食物温热应保持适宜,避免过甜或者过咸,进食量最少为50mL/次,最高为mL/次。每次的最大容量,应以对疾病症状无影响,或者不加重为宜,如恶心、腹痛和呕吐等。由于是试食阶段,因此,对营养素的全量,及能量总量要求,均不进行考虑。
三、讨论
在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营养治疗中,应注意食物的配制。在试食阶段,如患者没有产生进食不良影响,则可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过渡至低胆固醇,高膳食纤维,及低脂饮食。在进行食物的配制时,应以清淡为原则[3]。对于急性胆囊炎患者而言,由于临床症状消失后,患者的胆囊壁,大部分有纤维化,进而导致胆囊缩小及功能减退,并且容易复发。因此,在其日常生活饮食中,应进行合理安排。两者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
王汝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