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医青年专家说科普丨肝胆外科郑亦胡B超

白癜风患者能否运动 http://m.39.net/pf/a_6739262.html

人们常说“肝胆相照”,大众对于肝炎、肝脏结节自然是不敢小觑。但你知道吗?胆囊疾病也与我们日常的健康戚戚相关,切莫大意!在肝胆外科的日常门诊接诊工作中,除了常见的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也是一类患者咨询较多的胆囊疾病。那得了胆囊腺肌症,要不要紧,需不需要手术呢?

患者沈女士,49岁,三年前B超检查发现胆囊息肉,一直在门诊随访。10个月前,在我院一次B超检查(-07-07)中发现:胆囊腺肌症、胆囊息肉。在三个月后的B超随访中(-10-13)发现:胆囊囊壁不规则增厚,最厚处约6mm,底部囊壁局部最厚,范围约21*7*10mm。本科室专家建议沈女士进行手术治疗。

术中快速病理示:中-低分化腺癌,予行胆囊癌根治术。目前,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门诊随访中。

当然,沈女士这样的病例是极少数。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重视胆囊腺肌症,及时到相关科室就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认真随访,必要时手术,就能做到防范于未然。

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发生于胆囊的增生性疾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患者通常为50岁以上人群,男女发病比例相近。增生的胆囊粘膜上皮内陷进增厚的肌层间隙,形成壁内憩室,即所谓的罗-阿窦(RAS,Rokitansky-Aschoffsinuses)是胆囊腺肌症的特征性病理表现。腹部B超一般可直接诊断胆囊腺肌症。腺肌症样表现的胆囊癌变是极少的,然而在一些案例中,两者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特别是节段型的胆囊腺肌症,认为和胆囊癌存在联系,尤其是年纪大的患者。因此,如果不能明确诊断,通常推荐密切随访或胆囊切除。

胆囊腺肌症肉眼上大体分为三型:

◆节段型(thesegmentalform):60%,为发生于胆囊颈和胆囊底部之间形成的一个连续实性的胆囊隔膜,将胆囊分隔成两个连通区域。

◆基底型(thefundalform):约30%,局限于胆囊底部,可见凹陷覆盖于底部增厚的胆囊壁上。

◆弥漫型(therarediffuseform):5%,胆囊腔的增厚累及整个胆囊壁。

胆囊腺肌症该如何治疗?

目前胆囊腺肌症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需要根据胆囊腺肌症的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解剖情况,决定是否行胆囊切除还是随访观察。具体建议如下:

◆已行胆囊切除的患者,术后胆囊标本病理确诊胆囊腺肌症的,无需进一步治疗。

◆已完成增强CT、增强磁共振等检查,仍无法鉴别是胆囊腺肌症还是胆囊癌的,为防范胆囊癌,应行胆囊切除,不推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需行快速病理检查,以利于进一步的治疗。

◆有临床症状的胆囊腺肌症,不管是否合并胆囊结石,建议行胆囊切除。

◆无临床症状的胆囊腺肌症

1.诊断明确的基底型无症状的胆囊腺肌症,不推荐行胆囊切除,建议随访观察。

2.节段型或弥漫型的无症状胆囊腺肌症,由于与胆囊癌鉴别困难,易导致诊断延误。故因根据患者的肿瘤发生风险:如年龄、家族史、是否合并胆胰管汇合异常(anomalousbilio-pancreaticjunction,ABPJ)、手术的风险、患者的意愿等综合考虑,决定是否行胆囊切除或随访观察。

3.由于ABPJ是胆囊癌的风险因素,若胆囊腺肌症合并ABPJ,则需预防性行胆囊切除。

专家介绍

郑亦胡,中共党员,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科分会青年委员,现任温州医院对外合作交流处副处长。硕士、博士师从张启瑜教授,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目前从事肝脏、胆道、胰腺肿瘤和胆囊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曾赴瑞典隆德大学生物医学中心、英国医院、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医学院访问学习。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厅局级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包括《LiverInternational》《JournalofExperiman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篇。入选“温州医院青年英才计划”,荣获温州医科大学优秀班主任称号。

门诊时间:

周三下午南白象院区肝胆外科门诊

来源:肝胆外科

文字:郑亦胡摄影:吴程为

编辑:王坚连

审核:余正平、黄丽颖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hrw.net/yfby/10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