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年过五旬的赵先生是业务骨干,平时工作忙,但酷爱锻炼,是个“运动达人”。去年五月,张先生体检时发现胆囊有直径约1厘米的息肉,他以为是“伙食太好了”,没有太在意。
今年端午节左右,张先生饭后突觉肚子疼,到医院检查,医生建议他手术切掉胆囊息肉。术后病检结果显示,这个息肉已恶变为胆囊癌,还要继续做术后辅助化疗。
胆囊息肉按照病理表现可分为:
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
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
还有少见的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胰腺组织等。
体检查出胆囊息肉该怎么办?
什么是胆囊息肉?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检查出胆囊息肉,那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向胆囊腔内突起的局部病变。简单说,就是胆囊粘膜上长了一个“肉疙瘩”。
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
胆囊息肉的发病,与饮食习惯、生活习惯、遗传都有关系。女性发病偏多,可能与情绪也有关系。发病患者集中在30-40岁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门诊大部分胆囊息肉患者都有不吃早饭或者三餐不规律的情况。
1.不吃早饭
饮食不规律,长期不吃早饭会导致胆汁无法排空,从而长时间滞留在胆囊里变粘稠,产生结晶附着在胆囊壁,不仅会引起胆囊息肉,还会诱发胆囊炎。
就算工作再忙,早餐一定要吃。
2.吃得太“好”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老百姓吃得越来越好,摄入的胆固醇越来越多,胆囊内胆汁的胆固醇浓度升高,就会容易形成结晶,结晶沉淀,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胆固醇性息肉。
3.遗传
胆囊息肉发病也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
4.胃肠病患者
胃炎、肠炎患者也可能因为胆囊周围组织炎症的长期刺激,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
身体这些信号,需要注意
胆囊息肉患者一般没有什么症状,多在体检时查出。不过,病情较重或者发病较急时,几个“信号”还是比较有辨识度的。
如果右上腹、背部出现针刺般间隙性疼痛,在夜晚或疲劳时疼痛明显,偶尔肩膀也会感觉疼,建议做腹部B超,排查是否患有胆囊息肉。尤其是家族中有胆囊息肉病史的人群。
胆囊息肉该如何治疗?
有明显症状的人,在排除精神因素、胃十二指肠和其他胆道疾病后,可手术剔除息肉。无明显症状的人,以下情况需要进行手术:
单个病变息肉,且直径超过了1厘米;
50岁以上;
连续B超检查发现息肉有变大;
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
同时有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增厚。
手术方式有以下两类:
腹腔镜胆囊切除,适用于胆囊息肉直径小于2厘米;
剖腹手术,适用于胆囊息肉直径超过2厘米或高度怀疑是恶性病变。
如果没有上面说的这些情况,则不宜马上手术,而是应该每6个月B超复查一次再做决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