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健康全攻略三当心胆

上一期,我们讲的是肝,正所谓“肝胆相照”,那么这一期我们就来说一说肝脏的“好朋友”胆囊。胆囊位于肝脏右叶的胆囊窝内,从功能上看,胆囊是肝脏的好帮手,肝脏分泌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一旦我们开始进食,胆囊就开始收缩,于是胆汁流入肠道、帮助脂肪的消化。在与胆囊相关的疾病中,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胆囊结石在初期对身体的影响较轻,随结石存留时间的延长,其对胆囊的损害和功能的影响逐渐加重,可形成慢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胆囊积水、胆囊萎缩、胆囊癌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如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形成胆总管继发性结石,还可引发急性胆管炎和急性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有时候病情十分凶险。

发病多女性,病因有多种

胆囊结石在我国北方和城市人群中较常见,自然人群的患病率约10%以上,女性多于男性,约为3:1,随着年龄增长且发病率升高。那么,哪些人和哪些不良生活习惯容易导致胆囊结石呢?

1、女性。胆结石病人中女性约占70%。且怀孕次数越多,发病率越高,其原因是由于女性雌激素水平高。

2、发病年龄。大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本病在儿童期少见,年龄在40~69岁的5年发病率是低年龄组的4倍。

3、体质肥胖。肥胖者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20岁至30岁的肥胖女性胆结石发病率比正常体重的同龄人高5—6倍,其原因是肥胖者体内胆固醇转换率较正常人高,使胆汁内胆固醇排泄量增多容易析出,易形成结石。

4、地区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别,我国以北京、上海、西北和华北地区胆囊结石发病率较高。

5、不吃早餐及餐后零食。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浓度增加,胆汁在胆囊内潴留时间过长,有利于细菌繁殖和胆固醇结晶析出,容易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6、某些疾病。患肝硬化、糖尿病、肾炎、甲状腺功能低下、溶血性疾病等容易得胆囊结石。

7、细菌感染。胆囊炎和胆囊结石常同时存在,互相影响,也可以这样说,胆囊炎症为结石形成创造了条件,凡是胆囊感染性炎症病变,不经治疗,或者虽然经过治疗,但经久不愈,迟早会有形成结石的可能。

8、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避孕药及降血脂药物等。

9、腹部手术。如迷走神经切断、全胃切除术及小肠远端广泛切除术等。

10、精神状态。长期精神紧张、抑郁会使内脏植物神经紊乱,影响胆囊功能,造成胆汁淤积而形成结石。

11、遗传因素。胆囊结石在患者的近亲中更常见,已证实胆囊结石的下一代发病率高于一般人。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亦提示遗传因素是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之一。

12、免疫学因素及致石基因。研究显示,胆色素结石形成与免疫复合物有密切关系。胆石受蛋白质代谢及其脱氧核糖核酸的影响,受遗传学和生物化学规律的调控。

并发分急慢,重者致癌症

胆囊结石虽然在现今社会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疾病了,但是,胆结石危害大,不仅破坏人体消化系统,损伤胆囊,造成多种炎症,还会引起许多麻烦的并发症状。大多数意外发现胆囊结石的患者不会出现症状(症状的年发病率仅1%~4%),在随访10~15年期间,15%~25%的患者会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胆绞痛,典型者位于右上腹、中上腹,少数位于胸骨下的强烈钝痛,常放射至右侧肩胛区域,常伴有出汗、恶心呕吐,通常持续30—60min后开始消退,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或不典型。但一旦出现症状,就可能反复发作。有胆绞痛病史的患者70%在2年内症状复发,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应增加。但总体而言,胆囊结石并发症年发病率为1%~2%E71。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急、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和胆囊癌等。下面我们就来分别了解一下。

1、急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常因嵌顿并阻塞胆囊管而引起急性胆囊炎,如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进展至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如果继发胆囊穿孔,可随之形成胆囊周围脓肿、急性腹膜炎、胆肠内瘘或胆石性肠梗阻,总体致死风险15%。急性胆囊炎的基础治疗包括禁食、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和镇痛。早期胆囊切除应作为一线治疗。有近期的研究建议在起病两天内施行胆囊切除,以降低中转开腹率。如因诊断晚、手术风险高或其他因素而不能施行早期胆囊切除,则应行延期胆囊切除(至少6周以后),以降低并发症率。对于胆囊炎症严重的患者如手术风险极高,可行经皮穿刺胆囊造瘘,成功率高、并发症率低,90%接受穿刺的急性胆囊炎患者可获缓解。

2、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结石可继发于胆囊结石,造成胆总管梗阻(多为不完全性梗阻),导致胆汁引流不畅。如梗阻持续超过5年,可继发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甚至肝功能衰竭。MRCP是诊断胆管树结石既无创准确率又高的检查,推荐术前使用。胆总管结石的处理策略多样,其中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是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胆管造影,并根据造影结果决定是否在术后行ERCP取石。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胆总管探查可减少住院时间和花费。目前应用最广的方式是先行ECR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然后在急性炎症水肿吸收后行预防性胆囊切除。也有报道认为胆囊切除+术中内镜下乳头切开取石,相比术前乳头切开取石可减少并发症和住院时间。

3、胆源性胰腺炎

较小的胆石一过性排石(一部分是水肿因素)或堵塞胆总管可致胆汁反流入胰管而引起胆源性胰腺炎,占所有急性胰腺炎的35%一40%。腹部CT和MRCP最常用于诊断胆总管结石和近端扩张。对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合并胆管炎者主要的治疗方式首选早期ERCP(24h内)+乳头切开取石。

4、胆囊癌

目前认为胆囊结石大于3cm、瓷胆囊、结石合并息肉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胆囊癌患者80%以上合并胆囊结石,但胆石症患者仅有3%发生胆囊癌变,特别是无症状胆囊结石胆囊癌发病率0.01%。胆囊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尚有种族(印第安裔女性、新西兰毛利人)、部分胆囊壁钙化、胆囊多发息肉、胆囊慢性感染(沙门氏菌、胆汁螺旋杆菌)、环境暴露(重金属、氡、吸烟)、胆胰管汇合处变异和肥胖等。

方法有三种,治疗须分清

无症状性胆囊结石者大多终身不出现胆绞痛,因此目前大多建议对无症状胆囊结石采取期待治疗,等到患者出现症状后再行手术,以避免不必要的胆囊切除。但对存在胆石继发性症状、胆源性胰腺炎,或胆囊癌高危因素者(如结石3cm、瓷胆囊、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胆囊收缩功能差并胆囊小结石),建议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其意义在于避免急诊胆囊切除可能带来的急性并发症,如急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梗阻或胆囊癌变。症状性胆囊结石以一次或多次典型的胆绞痛为特征,现行的治疗手段包括胆囊切除、溶石治疗和保胆取石。

1、胆囊切除

胆囊切除是目前对于无并发症胆囊结石的确定性治疗,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切口长度小于8cm)和开腹胆囊切除。腹腔镜胆囊切除广泛开展已有数十年历史,尽管安全性高、创伤小,但我们不应忽略胆囊切除后所带来的手术相关风险和术后远期消化/代谢改变方面的改变。经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代谢综合征发病率达63.5%,远高于未行胆囊切除的胆囊结石患者(47.0%)或无胆囊结石人群(30.3%),提示胆囊切除提高了代谢综合征的发病风险。同时还有研究提出胆囊切除后胆汁直接排泌至肠道,肠肝循环增加,次级胆酸增多,受其影响肠黏膜易出现增生异常,可能导致结肠癌的发病率增加。与其相反,也有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消化系统的肿瘤发病率并不呈现随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规律。对此,仍需要进一步的流行病学研究。

2、溶石治疗

引发症状的胆石很少单用药物治疗,单纯的药物溶石仅有选择地用于小部分患者(≤5mm的非钙化的胆固醇结石,同时患者因手术风险大、拒绝手术或症状2~3次/月且口服镇痛药可缓解)。溶石治疗主要采用熊去氧胆酸(UDCA)或牛磺酸熊去氧胆酸(TUDCA),该药可以减少肝脏的胆固醇分泌,促进胆石溶解,且可缓解症状较轻或不适于行腹腔镜手术患者的症状。溶石治疗的成功率取决于患者的依从性、结石的特征、胆囊功能及医师经验。有随访资料报道直径5mm的胆囊结石患者口服UDCA治疗6个月后,90%患者的胆石完全消失。而对于较大结石或多发结石,溶石治疗1年后仅有40%一50%的胆石消失。胆石复发是溶石治疗后的主要问题,药物溶石后每年的结石复发率为10%~15%,5年约50%的结石复发。

3、外科保胆取石

对于存在功能的胆囊,直接进行胆囊切除治疗有症状但无严重并发症的胆囊结石是否恰当,国内外均已开展讨论。外科保胆取石包括开腹胆囊切开取石、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造瘘胆管镜取石、腹腔镜联合胆管镜胆囊切开取石等。结石复发是各种保胆手术的主要问题,国内报道术后5~10年结石复发率为2%~40%。也有人认为胆囊内直视胆管镜的应用及取尽结石是减少结石复发的关键因素。保胆手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与胆囊内多发结石、喜食油腻饮食、胆囊结石家族史、胆囊运动功能差、伴发肝脏疾患等因素有关。

胆囊结石是一个比较麻烦的疾病,这种疾病若是出现在我们身上,那生活工作无疑便是有了莫大的负担。综上所述,胆囊结石应以预防为主,特别是春节假期这几天,更要合理安排饮食起居,摒弃一些容易得胆囊结石的不良生活习惯,尽可能使自己不得胆囊结石。另外得了胆囊结石也不要有惧怕心理,应及时就医。在治疗方面应根据自己各方面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有严格的适应症,应根据医生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得到合理及最佳的治疗,获得健康的生活。

需要联系陈小兵博士咨询肿瘤诊治的朋友,可以扫描下面







































北京哪里有治白癜风的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保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hrw.net/yfzl/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