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篇肠间水气的探讨与防己椒目葶苈大黄汤方!饮病诸经方详解!第十二讲精彩内容节选!腹满、口舌干燥且肠间有水气者,宜用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进行治疗。
该方剂包含防己、椒目、葶苈子和大黄各一两,经过捣筛后,以炼蜜为丸,制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剂。患者需在餐前服用,每次服用一丸,每日三次,可根据病情适当增减。
从病理角度看,这类病症主要涉及少腹及肠间部位。少腹为太阴脾所主,故太阴病是主要病因;而肠间则与阳明大肠相关,阳明病亦不容忽视。患者表现出腹满、口舌干燥及肠间水气等症状。腹满主要是由于水饮在少腹部积聚所致,而口舌干燥则是因为身体上半部缺乏津液滋润,这通常与积水、腹水等病症相关。此外,肠间的水气也被称为水走肠间,这是由于太阴脾寒、脾阳不足所导致的问题,进而可能影响到太阴肺和阳明大肠。
在方剂中,防己和葶苈子主要用于治疗水气,而大黄则起到辅助作用。通过服用此丸剂,可以调和气血,排出体内多余的水气,从而缓解患者的症状。大黄,这一味在方剂中担任重要角色的药材,被誉为“推陈致新”的良药。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大黄味苦、性寒,且无毒,其功效广泛,包括治疗下瘼血、血闭、寒热,以及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等。此外,大黄还能荡涤肠胃,推陈出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其作用机制独特,向下涤荡,涵盖胃腑、胆腑、大肠腑、小肠腑、膀胱腑等五腑,以及子宫卵巢等奇桓之腑。对于女子寒血闭、诸瘀血留结等病症,大黄更是通开淤堵的利器。其走而不守的特性,使其在入血分、去实热时,能通过下泻而解的方式发挥疗效。继大黄之后,我们再来了解另一味药材——椒目。椒目,即花椒内部的黑色种子,被誉为川椒或蜀椒目,其产地以四川为主。在《神农本草经》中,蜀椒被描述为:“味辛、温,带有一定毒性。它能治疗邪气、咳逆,具有温中作用,并能逐出骨节、皮肤中的死肌,缓解寒湿痹痛。此外,它还能下气,久服甚至能保持头发乌黑,延缓衰老,增强体质。”椒目是散寒祛湿、补火温中的良药,能有效去除六腑中的寒冷。在四川这样的湿地气候中,古时的四川人无辣椒可用,便借助这一味药来驱湿。其作用与胡椒相似,但服用时需适量,因其久服可能引发胃热、上火等副作用。这方子共有五味药,其中炼蜜为丸,使其更易于服用。这里的“捣为捣散”是指将药材捣碎成散状,以便于药物成分的释放。而“筛”则表示将捣散的药材通过筛子,使水能够顺畅地流过,从而筛选出所需的药物成分。药丸的大小被形容为“如梧桐子大”,梧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和谐与通畅,这也寓意着药物能够通开淤堵和腹中的水饮寒积。
服用时,需在饭前先食一丸(大蜜丸通常重5克或6克),一日服用三次。当疾病开始缓解时,会表现为口中有津液分泌。若仍感到口渴,可适量加入芒硝半两进行调治。芒硝的散结攻坚作用恰好能针对此病位,而“半”则象征着身体的阴阳平衡,进一步强化了药物的治疗效果。第二种证候表现为“不得息”,这通常是由寒湿水饮所致,特别是湿重和水重的情况。当肺区出现水饮或类似肺积水的症状时,葶苈大枣泻肺汤便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膈间支饮的问题,也就是木防己汤方的应用。支饮,常常与支原体肺炎和支气管炎等病症相关。同时,我们还会深入讨论饮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第十讲的支原体肺炎和支气管炎的经方治疗,以及第九讲的咳嗽病脉证并治诸经方。此外,第八讲将涉及浊唾腥臭、久久吐脓等症状,我们将探讨仲景师的桔梗汤方的适用性。第七讲将聚焦于射干麻黄汤方的讨论,而第六讲将探讨仲景师的三焦咳问题。接下来,第五讲将深入探讨仲景师的肾咳,第四讲将探讨脾咳,第三讲则将讨论肝咳。这些内容都将为我们全面理解饮病的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