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城市因暴雨积水导致的内涝现象并不鲜见。以中国历代都城为例,唐长安城曾因暴雨或久雨而陷于涝灾之中,《旧唐书·五行志》载,永淳元年六月十二日,“连夜大雨至二十三日”,使“西京平地水深四尺”,又记载开元八年六月二十一日“夜暴雨”,“使京城兴道坊一夜陷为池”。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也常积水为灾,仅《宋史·五行志》中便有数条明确为内涝的记载,如淳化四年七月“京师大雨,十昼夜不止,朱雀、崇明门外积水尤甚,军营、庐舍多坏”。又如咸平五年六月“京师大雨”,致使“积潦浸道路,自朱雀门东抵宣化门尤甚,皆注惠民河”。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同样不时为内涝所困。《东华录》载,明成化九年,北京“涝,城内水满,民皆避居于长安门前后”。清朝震钧撰写的《天咫偶闻》记载,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日,北京城“大雨淋漓,前三门外,水无归宿,人家一有积水,房屋即有倒塌……道路因以阻滞”,“大清门左右部院寺各衙门,亦皆浸灌水中,墙垣间有坍塌。堂司各官进署,沾体涂足,甚至不能下车,难以办公”。光绪十九年六月北京城的内涝情况较光绪十六年时更为严重,《天咫偶闻》中载:“一连三日,大雨如注。前三门水深数尺,不能启闭。城内之官宅民居,房屋穿漏,墙坦坍塌,不计其数。人口之为墙压毙及被水淹者,亦复不少……有四周皆水,不能出户,举家升高,断炊数日者。”
除了前述暴雨积水导致的城市内涝外,洪水倒灌城市也是导致内涝的一个重要原因。实际上,相对洪水灌城而言,暴雨积水导致的内涝虽然较多,但在古代城市内涝中所占比重远比洪水灌城低。在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关于“(江)河水涨溢”“大水入城”“水入州郭”“水溢入城”“洪水泛城”的记载远比城内暴雨积水的记载多。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松花江流域、珠江流域等主要流域的许多城市都有大量洪水灌城的记载,而暴雨积水的记载反倒较少。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文献记载本身的取舍,对于易对城市产生巨大影响的洪水灌城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