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的重要举措。新国发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支持在贵州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内优质医疗服务的健康需求,我省积极引进国家级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推动救治能力水平大幅提升,让群众不出省就享有国家级优质的医疗资源,有效降低患者跨省外转、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针对我省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之一——医院医院要实现哪些目标、建设进度如何?11月21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专访了访医院医院副院长刘亚波。
刘亚波(中)到医院现代康复医学科调研
天眼新闻:医院医院作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贵州,医院的建设目标是什么?
刘亚波:10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公布第四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名单,医院医院项目正式获批,将打造成为“精综合 强专科”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医院的情况就像是20年前的医院,我们希望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经过3到5年时间的经营,在医院管理、医院文化、医疗技术方面实现同质化,医院医院相同的水平。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作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减少跨省就医及加快贵州省特色专科及短板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提高人均预期寿命的关键之举。
针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我们有4个方面的建设目标——
第一是希望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立起高水平临床研究中心,主要是给病人看病,能解决患者的危急重症;
第二是搭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医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不光是输送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人才,让医院高质量发展有可持续性,我们希望5年、10年后培养的人才成为相关专科领域的中流砥柱;
第三是建立高水准科研创新转化基地,科研项目要成为直接运用的医疗技术,这离不开创新转化,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
第四是减少地区患者的外转率,最大限度和最大力量收治省内危重症患者,减少省内患者往外转,一方面缓解病人的痛苦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使患者避免旅途颠簸,也避免了不必要的人力、经济、医保及就医地政府管理等负担。
天眼新闻:医院医院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前进度如何?
刘亚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地贵州后,由医院与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
今年6月以来,医院先后派驻20名专家到医院履职,涵盖医疗、护理、医技、行政管理等科室,我们首批专家来到贵州后,共计开设小儿骨科、创伤骨科、手外科、足踝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运动医学科7个特需门诊,引进新技术47项,利用新技术治疗患者例。共计吸引全国23个省(市)名患者到院就诊。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6月以来,我们组织相关医疗专家下乡4次,分别到石阡、台江、福泉、剑河、三穗5个县(市)开展义诊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医院医院开展1台脊柱科和1台运动医学科手术。
培养骨干人才不遗余力。我们通过“引进来”“送出去”及参与教育项目等形式培养骨干人才,通过医院开展学术讲座推广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目前累计开展科室业务学习会、学术讲座次,其中对外开展培训20余次。同时,医院关节科、脊柱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18名骨干医师赴医院进行为期半年至1年的进修学习。此外,开展“北京—中山—贵州”三院区线上联合查房会5次,参与医院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骨科教育课程”项目,医院教学水平,为全省医疗行业培养高水平人才。
数据显示,今年6、7、8三个月,外省前来住院就诊的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今年8月,门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7.84%,手术台次同期增长40.97%。
刘亚波(中)正在为患者做手术
天眼新闻: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有哪些难题或挑战?下一步有哪些规划?
刘亚波:通过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把分院建设成与总院相同的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这是一个艰巨任务。医院管理、医院文化、医疗技术等方面实现同质化,而医院同质化是一个漫长的、复杂的过程;要求所有职工按照总院的管理模式和理念进行有序工作;同时,要求医生平时的医疗行为更加规范化,希望通过派驻专家的言传身教来改变过去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和习惯。
我们希望医院医院在专业方面能立足贵州,辐射带动西南地区而成为西南地区骨科中心。
“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实现成为西南地区骨科中心的目标,首先需要我们的人才队伍过硬,通过相关专家培训、学术会议等途径,先把医疗质量提高;其次,依托技术研究院强大的平台,通过举办相关学术活动及培训,扩大在周边各省的影响力;此外,充分发挥家专科联盟的优势,利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契机,更好解决基层患者的实际问题,同时,医院的发展,做好双向转诊,落实分级诊疗,实现“大医院看大病,小医院看小病”。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胡家林
编辑/黄军
二审/李冰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