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下午,
《徐州市区积水点治理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方案》)
研究通过
《方案》提出了八项具体任务,到年底,基本完成市区积水点治理,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进一步提高我市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消除严重影响城市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
市区联动,细致统筹
实施城市积水点治理工程,是缓解城市内涝、提升整体排水防涝能力的重要举措,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如何做好统筹治理?
《方案》详细列出了详细的工作原则和目标
↓↓↓
01
全面治理,突出重点
全面排查降雨积水情况,优先治理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加强积水风险点监测,按照当年形成的积水点次年基本完成治理的原则,滚动推进治理工作。
02
因地制宜,科学施策
全面分析积水成因,分类制定治理措施,优先利用自然洼地、绿地、滨水绿带、城市公园、下沉式广场、留白增绿空间等增加雨水调蓄能力,充分结合城市更新、片区开发等同步实施积水治理,发挥综合效益。
03
点面结合,系统治理
结合国土空间、流域区域防洪和雨污分流等规划,协同推进市区积水点治理和河道生态环境治理,由点带片、点面结合,系统提高城市综合防洪排涝能力。
04
市区联动,多方共治
坚持市区一体、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协调有序原则,压紧压实积水点治理工作责任,加强跨区域、跨片区联动,全面形成工作合力。积极做好信息发布、宣传报道、舆情引导等工作,营造全民参与、齐抓共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到年底,市区范围内积水点消除率达20%。
到年底,市区范围内积水点消除率达80%。
在超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条件下,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功能不丧失,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居民小区、商业设施、人防工程等地下空间防汛排涝设施按照《地下空间治理标准指导意见》基本配备齐全;积水点涉水供电安全治理基本完成;市民防洪排涝意识明显增强。
到年底,基本完成市区积水点治理,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新开发区域新建排水设施标准全部满足规范要求,标准范围内降雨不再出现新的易淹易涝点。
八管”齐下,细分任务
《方案》提出,我市通过对流域、单元、管网、排水口等进行系统分析,精准诊断积水原因,计划实施市区项积水点治理工程,总投资约22.2亿元。
在工程组织上,市级计划实施74项,投资16.3亿元;区级计划共项,投资5.89亿。力争年底完成治理任务。
如何治理?
《方案》列出了八项治理任务
并细分责任单位
01
提高雨水收集输送能力
加密低洼片区雨水收水井,采用双篦或多篦雨水井增加收水能力;实施局部低洼点“二合一”井盖改造,进一步扩大道路雨水收集能力。按照高水高排原则,实施金山南路、夹河街等高水拦截工程,减轻低洼区域排涝压力。实施管网新建、改造及清淤疏浚工程,增加管网管径,恢复管网功能,加大雨水输送能力。年汛前完成收水井改造及管网清淤疏浚工程。
02
提高泵站强排能力
对外水顶托导致自排不畅或抽排能力达不到标准的地区,改造或增设泵站,扩大泵站抽排能力。年启动新建三道中沟泵站、梨园路泵站、夹河街泵站建设,年汛前具备抽排能力,解决区域低洼片区积水强排问题。年完成中山立交、沈场立交、华润路立交泵站改造,解决下凹式立交桥积水问题;新建苏堤小区、康馨园、万通小区等10余座小型排涝泵站,解决部分低洼小区和企事业单位内部积水强排问题。
03
提高河道行洪能力
合理开展河道、排洪沟、道路边沟等整治工程,实施河道疏浚及改造,提升行洪排涝能力,确保与城市管网系统排水能力相匹配。年完成军民河改造、三八河综合整治工程,有效解决河道水位壅高造成的局部积水问题。
04
提高污水溢流控制能力
针对中心城区雨污合流溢流污染问题,结合积水点治理同步实施片区、道路雨污分流,解决汛期污水溢流及雨水无法直接排放河道问题。以城区奎河重点国省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为约束性条件,优先实施相关片区雨污分流。年完成食品城片区、津浦西路等雨污分流工程。
05
提高智能化监控能力
建设城市积水内涝感知系统,实施泵站、闸门和排水管网监控,扩大积水点监测范围,实时掌握降雨量、道路积水深度等状况。年,实施智能化控制工程,新增积水点监测设备17套,对20座人工操作的区级闸站泵站进行自动化改造。
06
提高地下空间防汛能力
从地下空间挡水能力、排水系统、防汛防台风物资、应急抢险措施等方面入手,实地排查居民小区、公共大厦、在建工程等地下空间现状,落实各项防汛设施设备。制订地下空间防汛专项应急预案,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