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这一章的开头,老子就发出了灵魂三问:声名和生命哪一个更亲切?生命和货利哪一个更贵重?获取和丢失哪一个更有害?后面就告诫大家,过分的爱名爱利肯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分的积敛财富必定会遭遇更惨重的损失。
老子认为做人不要贪慕虚荣,要珍惜自身的价值,自尊自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所以我们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着清醒的认知,要切记生命的珍贵,也不要贪求太多,不然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失去的也就会更多。
取有度,舍有法,知足常乐,委曲求全,这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智慧的彰显。
第六十章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人事人。”
这一章所涉及的思想高度比较深,是从大国和小国两个不同层次来出发、谈论的,其实《道德经》里有不少章节都涉及了治国、用兵的理念,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末期)诸侯国到处林立,大国为了争霸,小国为了自保,因此是战火连连啊,给百姓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老子认为啊,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和大国和平相处。但是大国也不要过分地想统治小国,小国也不要过分地依赖大国。“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大国和小国各取所需,其中大国更应彰显大国该有的责任和担当,更应该谦下忍让一些。
其实把老子的这个观点放任于当代社会也是完全行得通的,当今世界的安宁与否往往取决于大国、强国的决策和领导,大国不应该恃强凌弱,要谦下包容,彰显大国风范,这样才能赢得小国的尊重,才能在世界上有影响力、说服力、领导力。
这个观点再往小的方向说,一个大的公司不要随意欺负小公司(毕竟后者的数量要明显多于前者),这样才能赢得众多小公司的信任,两者相互扶持、相互进步,方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往更小的方面来说,一个“金字塔”式的团体,站着顶端的那个人必须有下面的众人来支撑着他才能立足巅峰,而这前提就是要得到众人的信服,难道不是吗?
第六十二章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简单的地方做起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微的地方开始的。后面又说道:“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这是告诫人们不要轻易许诺,轻易发出诺言的一般很少能兑现,把事情看得过于简单势必会遭受更多的困难(有点像心理学上的墨菲定律:得失本就不是永恒的,而是相互转化的矛盾体)。
老子这一章所说的观点(这一章的“无为”思想这里就不赘述了,在第一篇文章里就已经说得很详细了),不论是从行事还是求学等方面来说,都是不变的真理。
第六十三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嫩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的第一步走出来的。荀子的《劝学篇》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和本章的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都旨在强调坚持、积累的重要性。
做人做事都要学会坚持,要树立坚定地信心和坚强的毅力,不用着急,可以慢慢地来,但是一定不要松懈,否则就功亏一篑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老话“一口吃不成胖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第七十章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这句话读起来比较绕口,但是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有道的)圣人没有缺点,这是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正因为他把缺点当作缺点,所以他没有缺点。
在这一章,老子强调的还是人要自知,社会上总有一些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目中无人(前几篇里我举过马保国的例子,这里也就不赘述了)。说到底,人还是要有自知之明的好。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善于辩论,善于辩论的人不善良。真才实学的话不卖弄自己,卖弄自己的人并非有真有知识。
这就跟我们老生常谈的话一样:“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老子在这一章里运用了辩证法来批判人们的行为准则,说明世界上许多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并非一致,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后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又一次强调了老子的“不争”思想。
。
礼盒装道德经全集盒装4册无障碍阅读老子解读文言文中国哲学简史文学名著古籍易经周易鬼谷子中国儒学史京东¥32.8购买已下架《道德经》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跟老子来一场心灵深处的对话吧!
(本文由“雅痞浪人来唠嗑”原创并发布,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