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八卦NHK直播报道的被淹民宅,和

10月12日夜间,“海贝斯”抵达日本首都圈。其实,比台风更恐怖的是暴雨,日本政府于当天发布史上首例“5级”暴雨警报。

暴雨袭击之下,多摩川河水迅速上涨。12日傍晚时分,位于神奈川县川崎市幸区,多摩川边的一处民宅被淹。消防队员们进入危险区,搜救居民。

NHK立刻对此事进行长时间的直播报道。就连大风大浪面前,向来照播卡通片的东京电视台都播了。事情真的很大条了。

那处民宅,我有印象。一个日本朋友家的阳台望出去就是那房子。她一直抱怨好好的多摩川河景,被那些铁皮房顶给弄得大煞风景。

近10多年来,这一片的工厂搬的搬,拆的拆。从工厂聚集地摇身一变,成了新兴住宅区。

川崎市幸区,隔着多摩川,对面是东京的大田区,还有老牌高尚住宅区“二子玉川”区域。多摩川沿岸绵延数公里,陆续在河边建起高层公寓。既为美观,又为利用高层建筑的地基构造来巩固地盘,形成“超级堤防”。

▲左侧为川崎市幸区,右侧为东京大田区

到朋友家那一段,愣是被几间铁皮屋顶们给卡住。也就是NHK直播报道里说的,10月12日被淹的那处民宅。

越过栅栏,里面红色屋顶便是。

房子几乎与多摩川水面平行:

发现没有,这些房子盖在了河堤下面,日语叫“河川敷”的位置。河川敷,水位不上涨时,可以走上去玩耍。一旦遇到大雨,水位上涨,随时可能变回河床。

是一处绝对不应该建民宅的危险地盘。

暴雨第二天,多摩川的水位迅速下降,而民宅里被淹进去的水,还没退。

谁敢如此强悍?非法搭建就罢了,还敢一住就几十年,管你周围高楼大厦,不搬就不搬。

答案:在日朝鲜人。

二战前,大批朝鲜人自发或被迫地来到日本。当时的川崎,拥有大型钢铁厂、造船厂等工厂,相当数量的朝鲜人便在这些工厂里当苦工。

朝鲜苦力们生活贫苦,没钱租房子住,就在工厂周围,随便找块空地,简单搭个窝棚,权当容身之所。

有的工厂还算良心未泯,从厂子所有的土地里划拉出一块,给工人当食堂。朝鲜工人们晚上便在那里住下。

二战结束后,他们没回朝鲜,留下来继续生活。几十年过去,窝棚越搭建越像家。本不是自己买的地,也随着“非法占据”年数的累积,产权归属说不清了。

位于川崎区池上町的在日朝鲜人非法占据地,密密麻麻挤着栋左右的搭建房。

这块地属于“东日本制铁所”,其前身为“日本钢管”。当年的朝鲜工人住了下来,养育第二代,第三代。

70多年过去,随着城市开发,川崎市内几处在日朝鲜人的非法占据地,经过协议,达成和解,陆续动迁搬走。池上町这块,因未能谈妥,整块都保持了下来。

朋友叹气碍眼的铁皮房什么时候才愿意搬走。其实,河边那些价格不菲的高层公寓,正是曾经的“非法占据地”。

顺利搬走了的,从非法占据,非法搭建,到最后交换来满意金额的钱或房子。这也是在日朝鲜人彪悍事迹中,相当出名的一段。

而电视里报道的,在河边搭建的类似棚户建筑的几间房子,其它的非法搭建从10年前起就陆续搬走了,它们却顽强的占在那里,没挪地方。沿岸的“超级堤防”,到它这儿,嘎然而止。

▲连东京电视台都报道了的房子▲也许因排水设施不齐全,积水难以散去

▲也许因排水设施不齐全,积水久久难以散去

暴雨次日,不断有好奇者们去看个究竟。搭建房与身后的高楼形成鲜明对比。

需台阶下去,可见地势多低

只看见老年人进进出出。忙着把家里的积水往外舀,飘散的家什物件拾掇起来。

可能当年的老邻居们大多搬走了,搬进周围高楼的新邻居们没有交集的缘故吧。房子主人年龄虽大,但气势上“生人勿近”。

棚户区域内约有五六栋房子,其中一栋经过这次台风暴雨,将拆掉危房,决定搬离这块已“非法占据”数十年的地方。去别处,重盖新房。

不禁又想,假如早几年,旁边开发计划定案之前,一切都有商量余地的阶段,这么决定的话……受灾值得同情,可终其原因,又让人难以完全同情,非常复杂的感慨。

不过,对我朋友来说,总算有愿意搬走的,铁皮屋顶少一个,应该是好消息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zhhrw.net/jszz/134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