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以来,部分城市因暴雨洪涝灾害遭遇了巨大损失,雨水径流带来的水环境污染问题也使多地备受困扰,关于城市排水系统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议。“城市内涝痼疾”该如何治?中国城乡大家庭成员北林地景在GIS技术、数字模拟分析等技术的辅助下,为缓解内涝问题开出了“良方”。
北京城市副中心郎清园小区雨水系统
该项目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的试点项目,海绵系统严格遵循副中心建设相关标准规范,通过了副中心海绵办专业审核。作为北京与哥本哈根友好城市的交流项目,于年4月接待了丹麦驻华大使马磊一行参观指导,获得高度赞誉。
朗清园小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地块南侧,四周城市干路环绕,南侧为居住用地,设计总面积11.35公顷。
北林地景设计团队以园路和建筑硬质屋面的屋脊线为边界,将居住区划分为5个汇水分区,确定了各分区独立调蓄的总体设计思路。明确了在居住区内,超出设计降雨量的雨水应及时排出,每个汇水分区需搭配m的砂基蓄水池,以保障居住区人员及财产安全。
为确保雨水系统的安全性,在市政团队的帮助下,北林地景设计团队就雨水系统进行了数字模拟,以副中心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径流污染物控制率42.5%为设计依据,通过搭建涝水模型模拟不同降雨量下住区内的涝水情况,在项目居住区共设计了10种雨洪设施。其中,5种为滞流及运输功能设施、5种为集蓄及下渗功能设施,这些设施串联成的系统,高效且准确地管理了园区内雨水的流向、流量和流速。
项目建成后,园内所有“海绵设施”能有效应对持续24小时的暴雨降雨。以年7月5日的暴雨为例,北京当日瞬时降雨量超mm,达到国家特大暴雨级别。园区内“海绵设施”在该级别降雨条件下,大量蓄积、运输和缓释了雨水,为保障园区水安全、水生态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老山森林公园主山雨水收集系统
老山森林公园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老山核心生活区,是8年奥运会山地自行车的活动会址,也是周边居民的重要活动场地。
园区分为主山和山前活动区两部分,其中山体高度米。每到雨季,山前各个活动区域积水严重,此次改造旨在寻求一个能有效利用雨水的方案。
北林地景对该项目的雨洪系统设计遵循了分析计算、设施布局、复核计算的技术路线。依据地勘底图,针对现状竖向、坡向、流向进行GIS分析,模拟出汇水分区和产生地表径流的位置图。
根据GIS划分的汇水分区,由给排水专业进行计算,得到各汇水分区可能汇集的雨量。
通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北林地景的设计师们在5个汇水分区各设计了一个集水坑,并在山前区域设计了约㎡景观水系,串联1-4号汇水分区内集水坑中的方雨水,给景观水系提供所需水量。
雨水利用系统在外观上,承袭传统园林的设计手法,利用雨水构建林间穿行的景观溪流,由高至低依次形成沼、流、池、溪、汀、湖的景观序列,打造“静-动-静-动-动-静”的水景节奏变化。
经计算,㎡景观水系每日约产生30方左右蒸发量。设计建议选取一定规模地下储水模块以实现雨水回补利用。
按照“海绵城市”算法中北京地区设计降雨量公式,储水设施的体积约为m,即可为景观水体蒸发补水,以及为周边区域景观绿地提供浇灌用水。
同时,设计储水设施与景观水系相连通,使雨水在地表和地下充分循环,在保证景观用水量的同时,也可有效改善系统内水质。
延伸阅读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内容来源丨北林地景
编辑丨程洁萍
审核丨王振